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口述历史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3日              有194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伏牛山村致富路(刘天志口述)

二、 靠改革,山村走上致富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角,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经济,接着是土地包产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对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我是衷心拥护,坚决贯彻落实。但啥叫商品生产?啥叫市场经济?原来听都没听说过。我赶紧研究这个新情况,像个小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因为自己当个支部书记,思维必须能适应形势,才能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通过学习,逐渐思想上也有了些眉目。一开始村里多数人还没有走出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还是寄希望于农业生产。我当了几十年农村支书,知道光靠农业生产,农民还是富不起来。说实在话,过去抓粮食生产,我虽然下劲不小,但那并不是我们村的强项,有些方面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对我们村来说,强项就是有山有林。怎样才能使全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乡亲们快点摆脱贫困?我天天站在山头村边琢磨,也注意从报纸、广播上学知识、听信息,千方百计寻找让乡亲们致富的门路。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索,我们支部一班人逐步确定了靠山吃山、大力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路,决心用好党的富民政策,依靠改革的力量,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改变陈旧的生产习惯,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共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概括来说,我们在发展山区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上,主要是走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遍山栽种山萸肉,种下千载摇钱树。山萸肉的学名叫山茱萸,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1984年,就在我们苦苦寻找发展路子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当时西峡县县长谢献忠搞的西峡的林业区划,那个资料上说山萸肉适生地是600公尺—800公尺,最低在600公尺。我一看我们村正好是600公尺,搁对(差不多)能够适应。我眼前一亮:过去我总认为我们这里适合种桐籽,在油桐树上也下了大功夫,结果证明桐籽不适应我们村,我们就放弃了。一看山萸肉在我们村能适生,并且我们县里的药厂就收购,有现成的销路,我就胆子大了。1984年和1985年,我们组织全村群众大种山萸肉,党员干部带头,挖大洼,栽树苗,在秧地的沟沟岔岔全部种上山萸肉树,两年共栽下10万多株。现在秧地山坡上的山萸肉树那么大都是那次栽的。我们村成为山萸肉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这也是靠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事求是,尊重实际,主观服从客观的结果。随后正好赶上山萸肉价格贵,一斤山萸肉几十元甚至卖到一百多元,卖了个好价钱,仅此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一千多元。我们立足本村实际,尊重科学,初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使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乡亲们一个个喜出望外,美滋滋的。直到现在,山萸肉依然是我们村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步,大种香菇发菌财,请尊“财神”富乡亲。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认识到我们村优势在山。对于山林,我总认为光开发不保护的话,走着走着就成秃山了;但是光保护不利用,老百姓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只能守着宝山过穷日子。所以说我们就奔着保护、开发、利用这个思维,寻找新的致富门路。

1988年,秧地遭到了重大打击,由于村里部分群众摆脱贫困心切,在不了解市场行情的情况下,在山萸肉价格正贵时,盲目经营贩卖山萸肉,不料随着市场的变化,山萸肉价格大跌,近四十户人严重赔本,最多的赔到了几万元。那时候这个数字可了不得啊!一时间,破产、卖房还债者有之,家庭婚姻分裂者有之,外出他乡躲避讨债者有之,这些人都是头脑比较好使、手头比较宽裕、投入市场最积极的致富带头人,一下子栽进去了,全村28户被债务压得抬不起头来,没脱贫反而又返贫了。市场经济像老虎一样,使我们尝到了它的历害,给我们上了一课。这次对秧地的打击大极。那一阵子我非常慌。这种“脱贫返贫”的现象,深深刺痛了我们支部一班人的心,我们白天黑夜到“返贫户”中做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思想情绪,鼓励大家振作起来。同时我们也不断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当时全县正是矿热,我们也曾动员党员干部满山找,采集石块到技术单位化验,结果只有一些贫铁矿,没有开采价值。继而我们也试着走工业化路子,办了一个纺织器材厂,因受资源、电力、交通因素困扰,企业发展缓慢,产值一直徘徊在十几万元。难道秧地就无发展之路吗?我们没有气馁,198819891990年,连续三年组织人员到外地考察,寻找适合我们村的致富路子。

1989年,湖北有个叫吴德华的人来到我们陈阳,说他们那里种香菇,农民都富了起来。我灵机一动,我们这里每年大批的坑木被卖掉,当柴烧或夹猪圈沤朽了,很是可惜,何不用它来种香菇?在详细询问了种菇的条件后,我们认为立足本地山林资源,发展香菇生产不失为一条好路子。吸取了经营山萸肉的教训,这一次,我们3名支部成员请来技术员,住到自己家里,让其察看本村地形资源、气象情况,介绍香菇的栽培技术,分析未来香菇的市场行情、价格走向。之后又专程到南阳师专生物科,向讲师杨景素同志请教。通过虚心请教、咨询和学习,我们确立了发展香菇、使其成为本村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

路子选准了,贯彻实施也不是一帆风顺。那时我们村对点种香菇的技术没有一个人懂,一部分群众在山萸肉市场大战中栽了跟头,心有余悸。一部分农民担心既使香菇能丰收,但卖给谁?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支部一班人一方面利用大会、广播、放电影、走访农户等形式,大力宣传点种香菇的前景;另一方面,支部村委一班人连续开了三次会,最后决定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冒着风险带头干。我们从点到面,逐步发展,通过干部带头、科学引导、做好服务,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很快促成了全村香菇生产的大发展。

一是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带头干。1989年冬季,支部决定,8名支部、村委干部充当第一批发展支柱产业的“冒险者”和实验者,每个干部个人贷款集资2500元,以合伙形式与湖北的吴德华合资种植320架香菇,村干部一方出资金、木材、场地,对方出技术、管销路,风险共担,利益共沾,赔了干部个人赔,赚了给村里提成。由于菌种是从湖北调过来的,技术也比较扎实,1989年冬季点种的320架香菇,第二年不仅收回了成本,还略有分红,到1991年,每人分红千余元,不但给村里上交了相当可观的管理费,增加了村干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发展香菇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二是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扶持重点户发展工程”。村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和在山萸肉大战中出现的新特贫户,开展扶持重点户发展工程。从我自己到村委一般成员,分包到户,找群众促膝谈心,讲香菇发展的好处。同时帮助解决发展香菇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服务,政策上对他们实行优惠。在短时间内,这部分群众也发展了300余架,第二年即见成效。到1992年,近40户特贫户除一户因特殊情况外,其余全部脱贫致富,50%的家庭还成为村中首批万元户。村里年轻人王三喜当初响应支部号召,准备点种香菇,遭到父母反对,父母以分家相威胁,这位青年分家后,身无分文,在村支部的帮助下,点种香菇15架,很快脱贫致富,后来他的香菇架发展到180架,年收入3万多元。这批重点户的成功,对群众的影响、对村的凝聚力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这些人技术一掌握,很快推广到全村。

三是党员干部出面,做好协调系列化服务。首先是主动“走出去”,让群众开眼界,换脑筋,学习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每年选送十余名青年农民到大专院校和湖、上海等地区学习,造就了一批香菇生产经营的“土专家”。其次是诚恳“请进来”,先后与南阳师专、南阳农校、县科委、三洋公司等建立联系,随时请他们实地指导,同时请湖北技术员长年住在村里进行技术示范。再之是增加科技投入,香菇生产技术要求高,产品质量差异大,产品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关键是菇的质量。为解决菇的干燥速度和质量,我们内引外联,投资十几万元,购置烘干设备十余台,土法修建烘干炉近100多座。最后是加强培训,让群众都掌握种植管理技术,提高群众素质。同时积极协调解决发展资金,支部、村委一班人除拿出个人的积蓄外,还积极向上跑,争取县乡贷款。有的农户无人担保不能贷款,我们就让村干部出面担保。从1991年到1994年,累计解决发展资金50余万元,扶持了困难户的香菇生产。秧地村山坡面积较小,山林资源有限,且受采伐计划限制,短时间快速发展,光靠本村的林木资源不行。支部、村委就组织部分群众,到外村、外乡、外县联系安排,或买回点种过的香菇杆,或就地承包经营。在服务上,及时为村民提供气象、销售服务。村支部与县气象局联系,及时获得气象资料,在香菇种植季节,及时通过广播传下去,指导香菇生产。在出菇季节,支部组织人员到外地考察综合市场行情,提出销售价格范围。一系列的服务,使全村香菇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由1990年的600来架,发展到1993年底的8000架,全村97%的农户从事香菇生产,人均10余架,90%的农民掌握了从菌种识别到点种、催菌、采摘加工等一整套技术,每架收入也由1990200元提高到800元,效益翻了两番。

我们村里从1989年开始试种香菇,1994年的效益最好,当时很小的一个香菇能卖三四块钱,一布袋就卖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真是来劲。那一年全村创收3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我们这里当时的香菇发展到啥样?一河两畔全部都摆满了。1993年全国食用菌现场会就是在我们秧地村召开。全国食用菌协会会长张广亚看罢我们这里的香菇后欣然题词:“陈阳椴木香菇世界之最”,那个照片我到现在还保存着。

秧地村发展香菇产业快速富裕起来,引起当时西峡县常务副县长于国干的重视,他在视察后组织县里各个职能部门和各乡镇都来我们这里参观,要求在全县推广。我们秧地出名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一个率先富起来的富裕村,前来参观的车辆和人员整天川流不息,最后带动了整个西峡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成为西峡县的一项支柱产业。

这里我要说一句,虽然我们村的香菇产业发展的最早,规模也大,但是我们始终注意保护我们的山林不受损坏。种植香菇菌材不够用时,我们就到外地采购坑木,买枝梢,绝不超计划毁林。我们搞那么大的种植规模,全村的山林照样保护得很好,这是我们独具特色的,也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不像有些地方,一发展香菇就把山林破坏了,成为光秃山,破坏了环境。村支部在保护山林、执行林业政策上是很坚决的,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老百姓对桦林树木看得非常珍贵,一棵小树苗被压倒了,会把它细心地扶起来。我们秧地村的富裕实际上就是从发展椴木香菇开始的。大把大把的票子使山民们开了眼界,挺直了脊梁,同时对党支部的信任和拥戴之情也油然而生。

第三步,大力发展林果业,再攀改革新高峰。秧地村通过发展香菇生产,取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我们没有满足现状。我们仍然是把眼光盯在我们村的资源上,不断寻找新的致富路子。秧地村山高地薄,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种粮食只能望天收,有的年景甚至是种一葫芦打两瓢,要想奔小康,不大跨度调整农业结构不行啊!调整产业结构,那时候对我们还是一个新鲜名词,也是个新考验。但是我们看到了农村发展的需要,也就坚定了决心。

调整当然要讲究科学,不能胡乱调,还要看市场行情。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发展林果业是个方向,也有条件。我们村离灵宝县比较近,当时乡里的初衷,是让我们种苹果。我们专程到灵宝寺河山考察,找老农攀谈,向行家请教,考察回来后我们把种苹果的念头取消了。为啥?因为掌握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了解了市场行情。当时从全国看,苹果生产的规模已经太大了,进入了饱和状态,并且人家的品牌、技术和销售市场远远超过我们,此时再从后边追赶,非吃亏不行。不能种苹果,到底该种啥呢?后来秧地满坡的野生猕猴桃(我们过去叫洋桃)使我得到了启发。洋桃的维生素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过去都是在沟沟坎坎自生自长,人们没有当回事,更没有人把它正二八经当水果种。但我当时有个信心,也有个感觉,觉得大面积种植猕猴桃能行。我当时有个信息,就是城里人对洋桃有需要。因为过去每年我给南阳一些朋友拿一些洋桃,开始那些年,他们往往是放烂倒掉,也不咋吃。但到了后几年,有些人就主动问我要。这说明城里的人们有了需要,洋桃有了市场,就有发展前途。我们陈阳又是洋桃的适生地,环境、自然气候、土质都适应,全国猕猴桃专家朱鸿云的苗木听说就是从我们陈阳的山里弄出去的。我也反复算账,洋桃产量一亩地少说能见3000斤,打四毛钱一斤,也比种庄稼强,而且投资小,用工省。我还考虑到当时西峡正在准备修宁西铁路,等我们洋桃发展起来了,宁西铁路也修通了,运输也不用愁了。就是过十年、二十年洋桃真的不中了,必须抓粮食生产,无非是把洋桃砍了再种粮食也不晚。我又一了解,西峡已经有了洋桃果蔬科研所,有现成的品种和技术,就感觉到它将是我们山里调整支柱产业的方向。为此,我们请来了全国猕猴桃专家朱鸿云实地考察,找来相关科技资料细细研读,带领村组干部赴陕西省周至县取经,组织技术人员多次论证,村支部经过充分讨论分析,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水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猕猴桃是果中之王,Vc含量高,是一项待开发的新兴果品,市场潜力大。最终村支部作出决定:大跨度调整产业结构,在全村的耕地上大规模种植中华猕猴桃,三年内粮食、猕猴桃并行发展,三、五年树干长大后,刚好到中华猕猴桃的盛果期,在全村形成以猕猴桃为主的新的支柱产业。

这样大的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意味着二三年后就不收粮食了,对世代都习惯于种五谷杂粮糊口的群众来讲,阻力可想而知。四乡五邻议论纷纷:“刘天志不憨不傻,不疯不癫,为啥要毁了麦苗种猕猴桃?”“不留一点粮田,头枕钱包还会饿死人哩!”“看来秧地人只吃猕猴桃不吃粮食了”。说什么的都有,可我们是“一嘴吃个鞋帮,心里有底”。岁数大的饿怕了,怕饿,年轻人思想转变快,我们首先抓年轻人的思想,征得年轻人的同意。我们列出发展猕猴桃的10大优势,宣传动员群众积极行动,然后一个组一个组开群众会,很快达成了共识。加上过去有发展香菇的成功例子,因此,从动员起不到一个月,占全村95%以上的可耕地(除菜园和香菇架占地外)和两条沟全部栽上了猕猴桃,共5.4万株。

培育猕猴桃产业,我们秧地在全县来说又走在了前头。我们从1995年就开始干,比其他地方早了好几年。全县其他乡镇都是看我们发展起来后,在我们的启发下才开始逐步发展的。规模化种植加上系列化服务,统一供应优质种苗,统一搭架支棚,统一打药施肥,统一冷库储运,统一对外销售,现在猕猴桃达到100多万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2000多元。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究开发出的益微SOD猕猴桃品牌,先后荣获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金奖和99昆明世博会金奖,使秧地小山村种出来的猕猴桃名扬四方,俏销北京、上海、内蒙等地,并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至今我们秧地洋桃发展已经10多年了,实践证明这个项目发展非常对,用现在的话说,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没有搞瞎指挥。现在看洋桃的生命力还是比较长的,其他产业是不能替代的。目前在秧地村,菌(香菇、天麻)、果(猕猴桃)、药(山萸肉)三足鼎立,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农民增收有了可靠的保障。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