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口述历史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3日              有193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林果业铺就小康路(李付合口述)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1999年开始,西峡县委、县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争创“全国猕猴桃第一县”的奋斗目标,精心打造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大力培育发展猕猴桃产业,使其与食用菌、中药材一起,成为西峡农村的三大主导产业。计划先在五里桥、丹水、丁河、重阳、陈阳、阳城、回车、西坪等8个沿312国道的乡镇建立八个园区搞试点,然后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正愁着没有合适门路可搞的我,听到这个消息,像是注射了一针兴奋剂,高兴得一夜合不拢眼。第二天我就叫上村主任陈福德,一起乘车到西峡猕猴桃研究所找专家询问,我们英湾这个地方到底适不适合猕猴桃生长,并邀请专家到英湾实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发展猕猴桃能行。我就积极到丹水镇争取,要求在我们英湾搞猕猴桃基地。那个时候不少地方对种植猕猴桃还有抵触情绪,但我们村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当时县委书记丁世显到丹水镇转转看看,觉得我们村条件不错,也积极主动,他也选中了英湾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发展基地。为啥呢?从丹水烟站到英湾这一带地行,土质好,又靠近公路,交通便利。二是我们当时的水利设施已经形成规模,河道边都打有机井,埋有胶管,修有水渠,灌溉条件比较便利,天气一旱,就能浇地。97年西峡大旱,别处包谷叶都旱死了,就我们这里靠水渠浇水,挺了过去,包谷没啥影响。所以丁书记搞试点就选中了我们这片地。

猕猴桃这个水果,原来就是我们山里出产的,但都是野生,没人种,没人管,自生自灭,完全是靠天收。过去人们也不把它当回事。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产品意识的增强,对洋桃的需要也多了起来,猕猴桃有了市场,才开始由野生变成家生。我们县大面积种猕猴桃最早的是秧地村。但是要把猕猴桃从山坡上种到耕地里,像种庄稼一样伺弄,是一个观念大转变,也是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当时,县直有36个单位都参与猕猴桃基地建设,很多单位都把单位的猕猴桃基地选在我们英湾,租用我们村的耕地,在沿路边的耕地内种植猕猴桃,每亩地每年给农民补偿300元,当时叫干群联建。

但是,由于农民受传统种粮习惯影响,一时转不过来弯,认为没有地种粮了,我们农民吃啥喝啥?所以调整产业结构,地全部种上洋桃(猕猴桃俗称),老百姓一开始接受不了,开展工作的阻力很大。你说在地里种植苹果、葡萄、桃树、梨树,群众认为这是水果,思想能接受;你说种洋桃,他就接受不了,说你是胡子闹。再加上前期村里建苹果园惨遭失败的影响,部分群众中对发展林果业不理解,抵触情绪很大。丁书记当时召集36个县直单位领导在英湾召开动员大会。当时丁书记的三句话给我触动很大,也使我们下定决心非要把这个基地搞成。这三句话是:“搞不好这个基地,要不你失面子,要不你掉帽子,要不你换位子”。虽是几句气话,可足见县委、政府的决心之大。领导的思路都恁清,工作都真硬,我们还有啥顾虑?还怕搞不成?于是我就召集村组干部、党员,统一思想认识,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执行支部的决定,带头先搞。并且多次召开群众会议,教育群众,推心置腹进行谈话:“我是领队人,一切责任由我承担,咱祖祖辈辈种庄稼,只是填饱肚子,如果不借机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啥时候才能富起来?”并给他们算产量帐,算经济效益帐,通过对比,说服了部分人。接着班子成员分头行动,分组分片召开会议,工作做到一家一户。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腾地。农民受传统的光搞粮食生产的习惯影响,对过去吃不饱饿死人的现象记忆太深,害怕没饭吃饿肚子。你突然叫他在耕地里全部种上洋桃,他们是接受不了的。有一些农民直接走上门骂爹日娘,说我是李疯子。对农民的情绪,我们也能理解。但要调整产业结构,让群众富起来,光是遵循老传统肯定不行。看着说服实在不行,该腾的地迟迟腾不出来,我们几个村干部狠下心来,一夜之间,把地中套种的其他作物全部拔净。这少不了又挨骂,有几户此后几年见面都跟仇人似的。为此,妻子给我闹了几次,再三数落我,“你到底图个啥?人都叫你给得罪完了,你一把年纪没啥。可你也为孩子们留条后路!”话是这么说,理也是这个理,可我哪里顾得上这么多?就是一根筋,非搞成不可。

当时,要发展猕猴桃就要形成规模,基地内不允许有其他杂木,如桃树、山萸肉等,不能套种高杆作物。我们村干部就分头做工作,当家的(家庭的男主人)做不通,就给他妻子做、父母做,甚至个别发动其娘家人来做工作,另外村里也多少给点补助。总之,想尽了一切办法。那时,我们五个村干部一天到晚不得歇息,开会碰头也就是三两分钟,交换一下情况又分头去做工作。就这样基地清除完毕,树苗栽上,每株行间的空地也犁好了。到了年终,又怕老百姓心中不满,也确实要解决他们吃菜问题。我和班子成员商议,从外地采购蔬菜,按每人半斤姜、半斤葱、十斤白菜、十五斤萝卜,逐人挨家挨户发下去,解决了因发展猕猴桃占用耕地村民没有菜吃的问题。

当时,在基地发展的初期,猕猴桃树还没有长成,地里的空间面积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允许农民在空地中套种一些花生、土豆、白菜、大蒜等低秆作物。但是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光顾眼前,只照护传统的农作物。县直单位提供肥料给猕猴桃施肥,有些农户就挖空心思把肥料上到庄稼地里,不但不去照看果树,还害怕猕猴桃长起来影响套种的作物。我们发现苗头,就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监督,保证施肥到位。啥事都不是恁简单、恁顺溜。到了第三年,也就是2002年,猕猴桃树已经长起来了,县直单位将近80%也和基地脱钩了,他们一是有政策的原因,再一个是对基地生产没信心,对猕猴桃的发展前景不看好,以为这成不了气候。这一来,全部担子就都压到我们村里。尤其是我的压力最大。在这十字路口,一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若这个基地失败了,充分说明我们班子无能,我们就等于是农民的罪人,以后就再没有我们几个人在英湾村的立足之地,再有什么活动还有谁参与?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想使这个基地成功,必须要有信心,要有相应措施。我们一方面硬着手腕,坚决清除基地中高杆作物,严格监督农民田间施肥到位,督促村民栽水泥杆拉铁丝。当时,村里免费提供水泥、钢筋,让村民铸水泥杆,有些人就背地里把水泥用到别处,钢筋低价处理。所以那个时候是处处都需要监督,不监督不中。我们几个村干部就像打游击,突击检查,逐户逐地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进行技术培训,聘请县研究所技术人员、外地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给农民讲课,手把手教会他们剪枝、打芽、疏花疏果。那时专家来讲课,我们挨家挨户叫人来听课,可是群众就是不愿搭理,几个专家几个会场连30个人都没有,可想那个时候工作有多难做!

到了2003年,局面有了好转,部分农户由于措施到位,科学管理,种的果树当年初见成效。虽然产量还比较低,亩产500--700斤,但一算账,比种粮强得多。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村里工作也好做了,仅仅负责技术培训就可以了。不少村民见到了实惠,由过去的思想抵触,到积极加强对果树的管理,按要求进行操作。专家来讲课,不用喊,只要钟一敲,几乎全部农户到场。甚至有些农户一家来了两三人,为啥?人家专家讲得就是有科学道理,他听听服气,再说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

猕猴桃的产量有了,接着出现的问题就是销售。猕猴桃产业是商品生产,光有产量没有市场,照样砸锅。那个时候农民刚有点收益,就面临着市场形势不好、价格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当时西峡的猕猴桃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外地客商没有入住西峡,县内又没有相关的加工企业,只是县内几个贩子窜来窜去,相互压低价格。结果每市斤仅卖到0.50--0.60元,还得说尽好话。有一部分群众就丧失了信心,嚷着叫砍树。我们一方面做群众的工作,稳定情绪,增强他们信心;另一方面利用本籍外地人员进行宣传、推介,组织营销队伍到上海、郑州、西安等城市搞推销。这样一来,打开了销路。2005年,在县镇两级政府指导下,又与日本三义株式会社、加拿大蒜业公司、三源果业和四川禹王公司等,签订猕猴桃供销合同,实行定单生产,为他们提供优质、诚信服务,稳定了销售渠道。猕猴桃不仅销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还远销日本、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卖果难的问题。2006年村里85%的果园进入盛果期,平均亩产5000斤,亩均效益4000--6000元,全村实现产值5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现金收入4800多元,占总收入的90%。全村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户占30%1万元以上的户占48%左右,5000元以上的户十分普遍。

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日子也根本改变了。过去村里外出打工的不少,夫妻俩在外打工,吃吃喝喝每年拿回来个五六千元,就感到很高兴。现在算算帐,夫妻俩连两个孩子四口人,种植猕猴桃一年挣上两万多元,平时又可以在丹水、西峡附近打工也不少收入,妻子又能在家照顾孩子上学,一举多得。所以说从2006年起,在外打工的陆续回来了。60多岁的陈胜武,1999年承包了3亩猕猴桃,经济收入逐年提高,2006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走进他家宽大的花园式宅院里,住的是小楼,烧的是沼气,用的是电器,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闫红奇的父亲过去在县林业局做饭,退休回家后在地里套种了蛇瓜、扁豆等农作物,建基地时没人敢拽,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给它拔个精光。闫父破口大骂,此后几年不来往。2006年他家的猕猴桃卖了17000元,闫父多次对他说:“细想想,我都对不起你李叔呀,要不是你李叔,我们咋能见这么多钱?”村民闫红才过去的家境极其贫困,他母亲是个瘫子,父亲走路一叉一叉,别人都叫他“鳖脚”,可以想像,当时他家是多贫困!现在种洋桃也富了起来,2005年起每年收入两三万,去年盖起了两层楼。现在我村广大果农尝到了挂靠大公司、实行定单销售的好处,更加坚定了发展猕猴桃的信心和决心,自觉管理的劲头也更足了。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