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政报告 - 资政报告
   发表日期:2017年10月21日              有11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西峡县实施“百企帮百村、五联互动、四策到户”探索非贫困县精准

中共西峡县委

 

西峡县地处伏牛山腹地、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是全省国土面积第二大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秦巴山区6省17市80个县(市、区)中唯一的非贫困县,但是该县仍有贫困村59个、有贫困户的村287个,贫困人口6385户、12945人,贫困人口发生率约3.3%。该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谢伏瞻关于“对那些非贫困县的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也要下功夫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指示精神,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发挥特色优势,大力推进“百企帮百村”,实施“党建联心、责任联担、政企联动、产业联创、设施联建”的五联互动战略和“四策到户”,探索走出了一条非贫困县产业精准扶贫之路。其主要做法是:

一、推进“百企帮百村”,探索产业扶贫之道

(一)做大优势产业,为脱贫攻坚奠定经济基础。该县把做特做大做强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努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集群。立足伏牛山腹地、生态涵养区、兼具南北方气候特征、“八山一水一分田”、河南第一林业大县、菌药果资源丰富、中国香菇之乡、山茱萸之乡、猕猴桃之乡等基本县情,着力发展“菌、药、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服务等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基地和完整产业链。香菇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和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的1/10,具有“西峡香菇甲天下”的美誉;山茱萸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以上,质量居全国第一;猕猴桃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是国际猕猴桃的基因库。这三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集群的年综合产值200亿元以上,全县七成农民收入的60%以上源于此。坚持把推进产业做大做强与脱贫攻坚协同发展,既使三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源头活水和基础支撑,又用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助推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互为促进。目前,该县已将3377户10846名贫困群众全部嵌入“种植、加工、服务”特色优势产业链中,产业扶贫人口占一般贫困人口的比重达到83.8%,已有676户2084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稳步脱贫。

(二)做强龙头企业,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活力。该县把做大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把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点,让龙头企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冲锋陷阵。实施“抓大带小”的企业发展战略,推动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壮大了宛西制药公司、仲景大厨房公司、华邦公司和果然风情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宛西制药公司跻身中国品牌500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中药50强、河南省百强工业企业行列,其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全国销量第一;仲景大厨房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主导产品“仲景香菇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华邦公司和果然风情公司是以猕猴桃鲜果销售、饮品加工、果粉生产为主的出口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注重将做强企业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协同,从全县1042家企业中筛选确定了104家与特色产业关联度高、发展状况好、带动能力强的“农字头”企业一起,包联帮扶59个贫困村和45个扶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切实把脱贫攻坚的立柱夯到产业上、托在企业上,把贫困群众逐户逐人深度嵌入项目中、融入企业中,让他们伴着产业发展、随着企业壮大实现持续脱贫、永久脱贫。

(三)做优生产基地,为脱贫攻坚搭建集聚平台。该县把做实特色产业基地作为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平台,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先后打造出香菇标准化基地176个,建成了20万亩的山茱萸基地、11万亩的猕猴桃人工培育基地和40万亩的猕猴桃野生基地,初步形成了“百公里香菇长廊”、“百公里山茱萸长廊”、“百公里猕猴桃长廊”三大产业基地集群,夯实了产业精准扶贫的基础平台。他们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注重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将企业生产基地建设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载体平台,促使产业精准扶贫有力有效。

二、推进“五联互动”,凝聚产业扶贫合力

西峡县探索“党建引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专业合作社连接、贫困户融入、社会参与”六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五联互动”,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合力。

(一)党建联心,形成命运共同体。该县深入贯彻落实谢伏瞻书记关于“要把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的指示精神,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工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用改进作风与贫困群众联心。要求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深入一线、贴近群众、吃透实情。全县4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乡联村到组,120个县直部门负责人联村包组到户,51个县直单位驻村扶贫,58个县直单位派驻第一书记,104家企业对口帮扶。扶贫干部和帮扶企业把帮扶工作当成事业干,沉下身心,与贫困群众结亲攀友,同吃同住同劳动,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共谋脱贫大计。用优化机制与贫困群众联心。该县实行扶贫攻坚“总队长”负责制,成立了由县级领导任总队长、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县直驻村单位一把手任副总队长的16个驻乡镇脱贫工作队,指导督促所驻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全县参与帮扶的各级干部近3000人,兼职工作的5000余人,所有县处级、乡科级党员干部对帮扶贫困户实现了全参与、全覆盖。县委要求,县级领导干部、县直部门负责人要每周至少探访贫困户一次,要求所有包联人员及时搞好家访、夜访,记好民情日记;严格落实“三会两进一顿饭”制度,规定包乡镇、片区的总队长每月要召开三次以上的工作推进会,包户责任人每月要入户两次以上、每季度要与分包贫困户吃一顿饭,嘘寒问暖,同算经济账,共找增收路。通过落实制度、加压驱动,党员干部纷纷学扶贫政策、思扶贫良策、为扶贫出力,呈现出“一拔接着一拔干,千人同赴扶贫点”的扶贫攻坚气氛。

(二)责任联担,形成责任共同体。该县建立和完善了产业脱贫攻坚三项工作机制,把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一是专班推进机制。县里组建了易地搬迁、金融帮扶等17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组、27个工作专班,坚持专项、专班、专业、专责相统一,以脱贫攻坚重大专项为单元,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既专责又统筹,协调推进各专项的统筹联动。二是督查巡查机制。组建了由县委主要领导挂帅的6个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巡查组,明晰职责,分片包乡,督查暗访,并实行周报告、旬通报、月排队制度。三是责任追究机制。对脱贫攻坚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严肃责任追究。截止目前,已约谈乡镇党政正职16名,诫勉谈话党员干部9名,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名。

(三)政企联动,形成多赢共同体。该县注重建立政府、企业、社会、村组、贫困户联动互动、合力推进的扶贫工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企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工作专班,成立了督导组,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建立和落实县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产业扶贫工作成效作为单位和干部绩效考核的内容。坚持企业运作。全县104家骨干企业都成立了扶贫工作机构,明确了帮扶责任人,明晰了帮扶项目和措施,细化了实施步骤和时限,达到了帮扶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一对一或多对一精准挂钩。帮扶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签约结对,履行联村联户帮扶责任,要求一帮到底,做到条件不改善,帮扶企业不撤离;群众不脱贫,企业帮扶不脱钩。县委县政府对企业帮扶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定,实行排队通报,对帮扶成效显著的企业,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普遍建立了企村对接联系人制度,相关村“两委”确定专人负责对接配合服务企业的帮扶工作,开通了企村帮扶微信群,搭建起帮扶企业与贫困户的“直通车”,使帮扶企业进得来、扶得准、见实效。

(四)产业联创,形成利益共同体。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通过车间下乡、送岗上门等方式,把原料基地、第一车间前移,建到贫困村,建在贫困户家门口。贫困户主动对标企业发展方向,把企业和贫困户的共同利益捆绑于一体,实现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同频共振。目前,帮扶企业通过“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15个乡镇建立标准化香菇基地120多个,在10个乡镇建立山茱萸基地23个,在9个乡镇建立猕猴桃标准化基地80多个,这些基地与贫困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结合体,优先为贫困户服务,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的双赢。

(五)设施联建,形成城乡一体化共同体。该县坚持把产业精准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以首批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引领,协调推进新农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和优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和群众持续脱贫夯实基础。县财政先后投资近5亿元,持续加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帮扶的104家企业累计投入资金9600余万元,大力改善包联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全县已新入选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4个,在建2个,基本建成3个,建成3个,累计达到12个;创建成功全国文明村镇3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个、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国家级重点镇1个、全国首批特色小镇1个(全省4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该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荣获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全县城镇化率达59%,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推进“四策到户”,探索产业扶贫路径

西峡县坚持精准识别、分类指导、精准发力,整合项目、资金、土地、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公司+扶持资金+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五位一体的产业脱贫收益分享模式,分类推“四策到户”,努力实现贫困户持续脱贫。

(一)创业扶持到户。该县对有土地、劳动能力、经营能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的1316户贫困对象,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公司+扶持资金+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嵌入创业”模式,实现产业脱贫。即:将贫困户嵌入“菌药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发展链条,开展政企合作,在项目、资金、土地流转、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收购等方面予以扶持,降低贫困户创业风险,提高贫困户创业收益,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由企业、贫困户、乡镇政府签订三方协议,贫困户依托企业的生产基地和技术推进脱贫项目建设,由企业负责指导生产、销售,来实现贫困户自主创业脱贫。该县有55家龙头企业带动1260多户贫困户从事创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其中,宛药公司对其5个乡镇23个山茱萸基地村所涉及的贫困户,给予“四免一高”优惠政策(免费提供山茱萸专用有机肥、无害化农药、种子、技术服务,高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的山茱萸),每户每年节约投资1000元以上,人均增收约5000元;仲景大厨房公司除投入120万元加强寨根香菇基地建设外,又投入80万元新建了占地10亩、100棚的标准化香菇种植扶贫基地,让15户贫困户无偿使用,并对91户贫困户给予每户每年1200元的扶持,使其人均增收约5000元。这一模式已让全县20%以上的贫困户受益并就此脱贫。该县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带动战略,打造“双创”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河南省农科院整合直管全国成立最早、河南唯一的特色产业研究所—西峡县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特色研究所,重组建立“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县、校(院)、企”战略合作,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保障。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培养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大力开展“双创”活动,为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

(二)项目托管到户。该县对无劳力能力或无经营能力、无技术的412户贫困户,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公司+扶持资金+项目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保底收益”模式,实现产业脱贫。即:依靠财政补贴资金和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将财政补贴资金和到户增收项目资金作为发展基金,委托企业全权经营,由企业对贫困户提供保底收益。该县已有12家企业为455户贫困户托管项目,使全县20%以上贫困户受益并脱贫。河南伏牛山百菌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珍茸菌果公司、盛煌公司3家香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对6个乡镇73个村263户贫困户以香菇菌棒投资托管或合作经营的形式进行帮扶,年人均净增收不低于1250元,加上到户增收补贴人均2500元,年终人均净增收可达3750元。其中,河南伏牛山百菌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全县3个乡镇29个村150户贫困户的香菇进行托管种植,贫困户按照每人5000元(自筹2500元、到户增收资金2500元)、1250棒香菇菌棒(每棒4元)的规模进行托管种植,企业保证每袋香菇净收益不低于1元的标准支付贫困户,确保人均年收入不低于3750元(含到户增收资金2500元),保证托管户脱贫。

(三)投资分红到户。该县对缺少发展资金的贫困户,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小额贷款+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保底分红”的模式,实现产业脱贫。即:充分利用国家小额贷款扶持政策,由贫困户申请,银行放贷,财政贴息,资金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交由龙头公司统一使用并保底分红到贫困户。县财政与县农商行合作设立1000万元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小额贷款由担保公司担保,生产环节由保险公司投保,探索出“政、银、担、保”四位一体贷款投资分红的模式。目前,宛西制药公司在5个乡镇23个山茱萸基地村和4个帮扶贫困村,与369户1241名贫困人口签订投资分红协议,使全县10%贫困户受益并脱贫,每人小额贷款投资5万元,企业负责还本、付息、分红,贫困户每人每年保底分红3300元以上。该县通过金融杆杠既解决了企业做大的资金困难,推动了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又解决了贫困户脱贫难题,实现了良性循环,这种投资分红模式已在全省各地得到普遍推广。该模式虽有一定风险,但西峡县通过将企业做大、产业做强、贫困户脱贫融为一体,将金融杠杆嫁接在龙头企业上,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确保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贫困群众的永久脱贫。

(四)转移就业到户。该县对有劳动力、但经营能力较差的461户贫困户,依托“公司+扶持资金+基地+合作社+贫困户转移就业”的模式,龙头企业有偿运用贫困户的扶持资金兴建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对愿意进城的贫困人口,企业优先招收;对不便进城务工的贫困人口,企业优先安排在贫困村生产基地就业。目前,全县35家龙头企业共吸纳52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使其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宛西制药公司把全县7个山茱萸服务基地的门卫、清洁工及2个苗圃基地管理人员岗位安排给当地贫困人员;华邦公司将香菇初级加车间建在重阳镇上街村,安排150余名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转移就业。通过转移就业把贫困人口推向市场,让他们靠勤劳致富,达到持续脱贫和永久脱贫。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