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发表日期:2016年6月17日              有16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西峡县委、县政府的建立及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西峡解放和首次建县

1948年5月6日,遵照中原军区的命令,陈赓司令员指挥的解放大军金戈铁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解放了西峡口城,摧毁了国民党政府在西峡的反动统治。由于西峡口等乡镇距内乡县城较远,且境内匪患严重,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领导,有力地支援人民解放军前线战场,根据1948年4月中共豫陕鄂区后方工作委员会作出的《关于新解放区应根据战时需要合理调整区划的指示》,划出内乡县西北部的丹水、靳沟、西峡口、丁河、蛇尾沟、米坪6个乡镇,以西峡口镇为中心设立西峡县。在解放西峡口的当天即张贴布告,宣布建立西峡县,成立中共西峡县委员会(当时对外称政治部),设置了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三个工作部门,各配备干事1名,负责日常工作,隶属中共豫陕鄂第六地委(1948年6月改称中共豫西区第六地委)领导。县委委员有王毅、孙荣檄、马达、袁瑛;县委书记王毅。下设丹水、西峡、丁河、蛇尾沟、米坪五个区委员会。1948年9月,彭涛接任书记。 1949年1月20日,在筹建中共南阳地委时,中共豫西区党委根据中原局本着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能、参照历史行政区划对部分县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的指示,又撤销西峡县并入内乡县。由于西峡地处内乡县的边陲,为工作之便,设置西峡市,为内乡县的派出机构。合并后,在西峡口设立中共西峡市委,负责指导丹水、西峡、丁河、蛇尾沟、米坪5个区委员会的工作,隶属中共内乡县委领导,市委书记秦一飞。同年8月,又撤销西峡市,中共西峡市委撤销,原负责指导的5个区委员会直属中共内乡县委领导。

1948年5月6日,西峡口解放后,即宣布成立西峡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豫陕鄂区第六专员公署(1948年6月改称豫西区第六专署)领导,县长孙荣檄,副县长马达。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设置秘书室、民政科、交通科、公安局、财粮科和支前科6个工作部门。下设西峡、丹水、蛇尾沟、丁河、米坪五个区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1月20日,西峡县合并于内乡县后,设置内乡县西峡市人民民主政府,负责指导西峡口周围5个区人民民主政府的工作。1949年1月至7月,刘少卿任市长;1949年7月至8月,张书超任市长。1949年8月,西峡市撤销,原负责指导的各区人民民主政府直接受内乡县人民民主政府领导。

西峡县首次建县后及重新并入内乡县后,在中共西峡县委和内乡县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共豫陕鄂六地委、中共豫西区党委和中共南阳地委的指示,积极开展工作。接管、改造西峡口等城镇;迅速建立区级政权机构,组建、整顿和完善村闾政权组织;组建西峡县武装大队、区干队、武工队、公安队等地方人民武装;建立支前机构,积极开展支前和夏屯秋征工作,支援南阳解放和大军渡江作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恢复发展工农业和工商业;发动全县人民收缴枪支武器,分化瓦解匪众,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173师开展剿匪等工作,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二、庆祝新中国成立和二次建县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下午3时,中共内淅工委(1949年7月,为保障剿匪反霸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共南阳地委成立了“内淅工委”,专门领导内乡和淅川两县的剿匪反霸工作)和西集团军剿匪指挥部在西峡口城西门外鹳河岸边召开大会,收听开国大典实况,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峡口的居民、学生、机关团体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173师师直官兵共万余人参加大会,军民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共内淅工委书记戴苏理(南阳地委副书记)、副书记吴罡(173师政委)和西集团军剿匪指挥部指挥长李定灼(173师师长)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大会结束后,举行了军民联欢活动,173师文工团连续三天演出了《赤水河》、《血泪仇》等剧目,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地下党的历史,西峡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后,西峡人民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里,在内乡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173师剿匪部队清剿隐匿于西峡地区的土匪,开展反霸减租、建立巩固基层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各项工作。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内乡县所辖区域过大,特别是西北部的广大山区,距离较远,不便于党的集中领导。为适应政权建设、加强对剿匪工作领导和便利以后工作,1949年11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出民秘字第88号通令,恢复西峡县建制。将原属内乡县辖的西北部的丹水区、西峡区、丁河区、米坪区、蛇尾沟区、西坪区和西峡口镇划入西峡县,全县辖6区1镇65个乡(街),45114户,221452人,土地229406亩。12月9日,中共南阳地委通知,建立中共西峡县委员会、西峡县人民政府。地委组织部配备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各工作部门的领导干部,任命原内乡县县长郭志信为西峡县县委书记,县长史广通,宣传部长郝如彬,副县长葛清轩。12月15日,根据南阳地委、行政专署通知精神,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成员到西峡县就职视事,宣告中共西峡县委和西峡县人民政府成立。

二次建县后,县委工作部门设秘书室、工作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1951年8月,秘书室和工作研究室合并,建立县委办公室),隶属中共南阳地委领导。1952年9月,增设统一战线工作部、县委党员干部训练班和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2年12月,设立县直属机关总支部委员会(1959年12月,改称为中共西峡县直属机关委员会);1954年10月,设立农村工作部;1955年10月,设立财政贸易工作部;1955年6月,县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监察委员会;1956年6月,创办了县委机关报——《西峡报》。为了促进西峡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西峡县委领导班子建设,至1956年5月,南阳地委先后三次对西峡县委主要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1950年10月,任命史广通为县委书记;1951年8月,任命李维先为县委书记;1954年11月,任命王曰信为县委书记。1956年5月,中共西峡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孙立魁为县委书记。

县人民政府设秘书、民政科、公安局、邮局、财粮科、税务局和教育科7个工作部门,隶属南阳行政区专员公署领导。1955年12月,县人民政府改称为县人民委员会,隶属南阳专员公署领导。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各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县人民政府(人委)各工作部门也随之建立,陆续增设了县政府办公室、人事科、监察委员会、民政科、司法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署(院)、计划统计科、计划委员会、手工业管理科、工业手工业管理科、交通科、电信局、邮电局、建设科、农林科、农业科、林业科、鹳淇两河灌溉管理局、西峡淅川鹳淇河系灌溉管理局、水利科、财政经济委员会、财政科、工商科、商业科、商业局、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粮食局、中国人民银行西峡县支行、文教科、文化科、卫生科,至1956年8月,增加到26个工作部门。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至1955年12月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1949年12月至1950年10月,史广通任县长;1950年10月至1951年9月,刘伯沉任代理县长,1951年9月至1952年3月(逝世)任县长;1952年9月至1953年5月,林青任县长;1953年5月至1955年8月,虎轩昌任县长;1955年8月至1955年12月,韩聚泉任县长。1955年12月,西峡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韩聚泉为西峡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县长。

西峡县的重新建立和党、政领导机构的成立,使西峡地区从此以县级建制的形式,在中共南阳地委和专署的领导下,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三、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推翻一个旧政权难,建设巩固一个新政权更难。在刚刚成立的中共西峡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面前,面临着破旧立新等诸多的困难和严峻考验。首先是旧的反动势力仍不甘心于失败的命运,疯狂反扑,进行垂死挣扎。虽经过解放后大规模的军事剿匪和政治攻势剿匪,西峡地区的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歼灭,但剩余的顽匪同县内的敌伪特分子和反动会道门等一切反革命势力相勾结,利用西峡县山高林密的复杂地形,躲于深山老林中,昼伏夜出,袭击掠夺人民群众,残杀军政人员及其家属,围攻基层政权等,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

其次,由于连年战乱和解放后匪患严重危害,西峡县的国民经济处于破产的边缘。农业生产落后。 1949年全县农业人均产值不足70元,农业总产值仅1484万元,广大农民倍受压榨、劳役、剥削之苦,生计难顾,饥寒交迫,缺衣少食。工商业萧条。工业基本上是手工生产,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80万元。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扬。商人视法币为蛇蝎,不愿粘手,存物不存钱,以物易物,经营消极,货币已失去功能。生产萎缩,物资匮乏,市场呆滞,又因道路不畅通,购销不畅,一派萧条局面。那时,因食盐昂贵,群众无力购买,很多老百姓都吃淡饭。境内交通不畅,仅有南(阳)坪(西坪)土公路通过境内,全长92.7公里,且由于连年战火,桥涵塌坏,行车困难,很少有车辆来往,物资运输基本靠人力、畜力,若遭暴雨,河水上涨,交通随即中断。全县仅有公、私汽车(货车)三部,买难、卖难、行路难,货不能畅其流,人不能畅其行。深山群众守宝山而受穷,夏天无衣穿,冬天围火圈。当时有民谚云:“伏牛山高入云端,河水浪大多凶险,羊肠小道难行走,处处都是鬼门关。独埠岭、阎王砭、鳖爬崖、老君山,走路如同上青天,十人过后九胆寒。”文化教育事业落后。至1948年全县仅有私立中学一所,中心小学17所,保国民小学118所,且由于群众生活贫困和学校收费昂贵等原因,贫苦百姓子弟上不起学,农民多不识字。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新中国成立前,全县仅有中、西医医疗点103家,从业人员258人,其中,中医136人,西医19人,没有病床设置,没有医疗器械设备,只能对一般性疾病诊治,而且由于是私人经营,贫苦百姓很难问津。因山区文化落后,老百姓往往烧香拜佛求药和求巫治病,误病伤命屡见不鲜。西峡山区虽盛产药材,而群众却缺医少药,这是新中国建立前西峡经济社会的真实写照。总之,新中国建立之初西峡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落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繁重而艰巨的重任,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再次是西峡县各级党政机构刚刚建立,党员干部人数少,力量薄弱,且需学习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新任务;初建立的基层政权尚未健全和完善,部分仍掌握在旧有人员手中,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广泛发动起来,对党的方针政策还不了解和熟悉,存有顾虑;农村土地改革和城镇民主改革等全面的社会改革尚未进行,农村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城镇旧的反动势力还未得到触动,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没有完成,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还有许多新的工作是西峡党组织在革命战争时期所不熟悉的,需要学习,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复杂形势和重重困难,中共西峡县委和人民政府无所畏惧,在南阳地委和专署的领导下,沉着冷静、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12月17日,新建立的中共西峡县委在西峡口镇召开干部、群众大会,县委书记郭志信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分析了全国的形势和西峡县的实际情况,指出军事上的胜利不等于革命的全部胜利,要彻底打倒封建反动势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全心全力为新民主主义事业而奋斗。并对建县后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全县各级干部加强学习,紧密团结,千方百计战胜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劳苦大众为宗旨,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为建设美好新生活、建设秀美富裕的新西峡开始了为之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历程。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