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政报告 - 资政报告
   发表日期:2015年10月29日              有9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对西峡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调查
    

                  中共西峡县委书记  李德成

西峡县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豫西南边陲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全省第二区域大县。近年来,西峡县立足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的实际,牢固树立“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理念,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传统型向标准化、产品型向产业化、内贸型向外向化转变,培育形成了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三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大特色农业对全县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64%、65%,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位居全省第22位。先后获得全国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县、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示范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国家香菇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县、全省六大出口基地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河南省生态示范县等称号。今年上半年又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成为长江流域、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内首个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的县,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实现最佳结合之路。主要做法是:

一、搞好科学规划,发展生态化农业。西峡县位于北纬30°~33°之间,正好处于猕猴桃、香菇、山茱萸最适生的纬度线上;海拔180~2200米之间,年均气温15.2℃,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3%以上,有“中原绿色心脏、天然氧吧”之称。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这里的地理区位、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是专家公认的全球、全国猕猴桃、香菇、山茱萸的最佳优生区;西峡县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核心区。全县有大小河流520多条,水资源总量14.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9.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4.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是河南省人均的6倍。全县91.4%的面积属于丹江水库汇水区,占丹江口库区流域面积的14%,是库区县级第一大水源地,被称为北京的“水缸”。这里水质优良,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无污染,出境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南水北调出境水达标率100%。立足既要实现富民,又要确保出境水质达标这一政治担当,提出了把生态高效农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线、生命线的工作思路,强化绿色效益观,树立了“生态就是资源,就是财富,就是优势,就是大局;讲生态就是讲政治,抓生态就是抓经济,保生态就是保民生;只要绿色GDP,不要黑色GDP”的理念,实施差异化战略,从“林、牧、矿、菌、草”五大农业产业中,筛选、优化出“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并各自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配备了高规格、高层次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为菌果药三大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和现实基础。先后聘请中国林科院、北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权威规划机构,编制了《西峡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年规划》、《西峡县猕猴桃产业建设五年规划》、《西峡县中药材产业十年发展规划》、《西峡县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伏牛山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等,引领三大特色农业差异化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目前,西峡已形成了“上接基地、中连市场、下游打造骨干龙头企业”的三大完整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成为全国有名的干香菇、猕猴桃鲜果、山茱萸货源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二、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基地化种植。围绕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的耕作方式,转变农村的组织方式,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村的产业水平“三转变两提升”的目标,坚持 “扩果、调菌、稳药”的思路,引导特色农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一是“扩果”,就是坚持猕猴桃产业“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通过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使大批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出台政策奖励扶持,县财政对新建猕猴桃基地5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元,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经验收合格的,每亩再补贴200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流转土地19820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19%,承包50亩以上基地的企业和个人达到50多家,100亩以上30家,千亩以上规模的企业和个人5家;实施示范带动,采用县、乡、村三级联动,县建设标准化示范区,乡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村组干部、技术员分别建立各自示范园。县猕猴桃办分别在五里桥镇的黄狮村、前营村、丁河镇的简村建成了两个万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区,从基地建设质量、规范管理和效益等方面发挥出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公路沿线每个乡镇分别建成300亩以上,山区乡镇分别建成100亩以上,定期进行观摩评比,技术交流,加快了全县猕猴桃基地发展步伐;优化品种结构,加快金桃、徐香、红阳、海沃德等优良品种的推广,调优早、中、晚(红、黄、绿肉)品种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果然风情公司建立6000亩野生猕猴桃基地和1500亩人工猕猴桃种植基地,并分别通过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宛药公司、冶辅公司、红星汽配等一批工业企业也纷纷投资承包猕猴桃基地,走跨行业、多元化发展之路。新西兰猕猴桃专家实地考察后盛赞:“世界猕猴桃在中国,中国猕猴桃在西峡”。二是“调菌”,就是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调优结构,多元推进,珍惜资源,集约经营,延伸链条,提高效益”为原则,以“适度规模,加强监管,优质供种,规模制棒,精细种植”为主线,立足生态保护,控制木腐菌种植规模,逐步取消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引导菇农到基地集中种植,方便提供技术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效益。围绕把基地建设成为“科普园、示范园和观光园”,实现“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全县实施以“三改”为内容的香菇基地升级改造工程,即:改木质棚架为水泥棚架;改泥土便道为硬化道路;改脏乱差生产环境为净化美化生产环境,提升各类示范基地的车间化、工厂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水平。投资3300余万元对西峡香菇基地全部进行了整合和升级改造,新建高标准香菇基地173处,水泥大棚65000多个,总规模7000多万袋。县财政对入驻标准化基地的菇农,每棚补贴500元。张仲景大厨房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在寨根乡建立300万袋香菇标准化基地,给当地菇农做示范引导。目前,西峡县每年发展袋料香菇1亿袋左右,全县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3.5万余户,已建成香菇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110个、标准化基地173处,绿色产品生产率、标准化生产率分别达到90%以上。在结构调整上,坚持以香菇为主,草腐菌为辅,科学分析,慎重选择,逐步开发价值较高的野生菌和珍稀菌类新品种,实现由“一菌为主”向“多菌并举”转变,由增量扩能向提质增效转变。上半年,在西坪镇试种的双鲍菇、猴头菇,在重阳镇试种的羊肚菌等草腐菌,目前长势良好,探索出“四季有菇”模式。三是“稳药”,就是突出区域特色和坚持差异化发展,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稳步推进以山茱萸、三岛柴胡、木瓜、金银花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采取果药间作、农建生物配套、岗坡地种植、林下套作等方法,对山茱萸等药材基地垦覆施肥、修剪涂白、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等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山茱萸等药材基地管理规范化。山茱萸主产乡镇GAP标准化管理达到100%。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郎坪镇栗坪村山茱萸基地实施半野生抚育,带动全县山茱萸主产乡镇实现了GAP常态化管理;向日葵合作社建设燕岗血参、桔梗种植基地,带动了周边近300户群众入社发展中药材;和德公司在五里桥镇封湾村建立伏牛山金钗石斛科技示范园,为群众发展种植提供了优质的种苗;宛药公司在二郎坪镇等五个乡镇建立20万亩山茱萸GAP基地,与农民签订30年收购合同,带动近10万户药农走上致富路。山茱萸基地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目前,西峡县初步形成了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沿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北山山茱萸标准化示范区。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量4.5万吨,规模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食用菌实现了菌材外购战略性调整,年产鲜菇20万吨,产值20亿元,占全国的1/10,食用菌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重点培育的30个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各类中药材30万亩,其中山茱萸面积22万亩,产量3000吨,占全国的一半。分别被评为中国“猕猴桃之乡”、“香菇之乡”、“山茱萸之乡”。

三、强化科技支撑,实行标准化管理。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主线,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一是狠抓技术服务。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河南农大、西北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猕猴桃研究所、食用菌科研中心、名贵中药材开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引进、试验和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强化技术培训,猕猴桃生产办公室、食用菌办公室、中药材生产办公室组织专家等技术人员巡回各乡镇、田间地头、香菇示范场内进行技术服务。今年以来共开展集中培训136场(次),培训人员52000多人(次),发放《西峡县绿色猕猴桃技术读本》、《西峡香菇生产规程》、《西峡县中药材生产管理及GAP认证技术指南》等技术资料36000余份,猕猴桃、食用菌、山茱萸管理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尤其是全县香菇栽培成功率、花菇率分别达到95%、60%以上,技术普及率达到98%;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组织,县财政对316名农民技术员每人每年颁发600元津贴;着力进行低产改造,针对猕猴桃低产基地,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科学做好测土配肥、土壤改良、生物资源还田、新品种应用、节水灌溉、整修树形、规范管理、机械化作业,今年以来共改造低产田1560多亩,建设猕猴桃苗圃基地160亩,繁育商品实生苗、嫁接苗300万株以上。商品果率、优果率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二是转变种植模式。制定猕猴桃、香菇、山茱萸标准化生产规程,对环境条件、原辅材料、生产流程、质量标准等提出严格要求。打破传统的粗放种植模式,按照示范园、观光园、科普园的要求,统一基地规划、统一原辅材料、统一果(药)苗、菌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组织生产,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人工授粉、生物防治、果实套袋等有机化种植技术,建设一大批猕猴桃和香菇标准化基地。三是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行监控关口前移,把质量安全贯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严厉打击使用膨大素、有毒有害添加剂及抢青早售等行为,实现了“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先后对全县三大产业所有基地,按面积和规模进行编号,对果农、菇农和药农进行登记编码,以标识为主线贯串于基地种植、原料收购、加工、储存、检测每一个环节。如在香菇生产上,制订了《西峡县出口香菇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编印了《西峡县出口香菇质量安全示范区管理手册》,建立健全了“生产基地标准化、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追溯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重大突发事件控制、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控制、宣传和培训控制”七大控制体系。同时,为了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制订下发了《西峡县规范食用菌产业发展暂行规定》、《西峡县关于严厉打击在农产品生产中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通告》。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西峡香菇达到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要求,连续三年通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万亩山茱萸全部获得国家GAP认证,通过基地标准化建设,西峡猕猴桃、香菇、山茱萸产品质量全面提升,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猕猴桃发展和中药材产业的一面旗帜。猕猴桃、香菇、山茱萸均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香菇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香菇、猕猴桃双双入选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实施市场化运作,突出品牌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龙头组织,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一是培育企业和市场。突出项目带动,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世界500强联想集团、全国农业化产业龙头企业好想你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其中,中国农批公司投资12.6亿元的豫鄂陕农商物流中心项目,集科研开发、生产加工、冷链储运、网上交易、价格发布于一体,建成全国最大的香菇(食用菌)、猕猴桃中转配送基地。全县香菇收购门店1000多家,保鲜库417个,库容37700吨,全县香菇收购企业、门店1000多家;全县农民依靠种植香菇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成为全县农村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致富产业。投资3亿元扩建了以干菇交易为主的双龙香菇市场,投资6000万元扩建了以鲜菇交易为主的丁河香菇市场。两个市场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交易量稳居国内首位,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先进市场”。西峡已建成猕猴桃保鲜库31座,贮藏量29800吨。二是实施品牌带动。以推进商标战略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率分别达70%、15%、10%。多方搭建营销平台,推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自2006年起,采取两年一届、交替举行的方法,坚持举办猕猴桃和香菇国际高层论坛暨产销研见面会。猕猴桃和香菇在上海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成功上市,在北京举办猕猴桃推介会,有效提升了西峡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西峡香菇已成为全省第一大出口农产品,西峡猕猴桃的优势品种“金桃”在北京超市每斤高达80多元。西峡惠多利商贸有限公司注册的欢乐菇品牌网络购物,实现了西峡香菇实物、网络等多渠道网上销售。目前,西峡正与中国供销农批集团合作建设“中国食用菌交易市场”,已进入实施阶段。猕猴桃、香菇、山茱萸均通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猕猴桃、香菇双双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河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认证;猕猴桃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及美、日、欧盟等有机产品认证,荣获“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西峡香菇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和“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目前,全县共有注册商标1112件,其中驰名商标5件,著名商标24件,地理标志商标2件,服务商标326件,驰名商标数量位居南阳市首位,被评为“河南省实施商标战略示范县”。三是壮大合作组织。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引导一些种植大户发起成立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专业合作社,推动和吸引农民自愿入社,规避市场风险,维护群众利益。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专业协会、行业协会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3家,合作组织成员达3.2万人,带动农户7.2万家,覆盖全县所有专业村。

五、孵化加工龙头,推进外向化发展。在加工上,重点是巩固一批成熟型龙头企业,壮大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兴龙头企业。投资3.2亿元,占地450亩的西峡香菇城已投入使用,相继培育建成了南阳明泰食品有限公司、西峡家家宝食品有限公司、源城食品有限公司、华邦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巩固壮大了宛药、张仲景大厨房、华夏联诚、果然风情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了西峡特色农业迈向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全县从事香菇分拣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有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40多家,深加工产品四大类50余个品种,能力及水平位居国内先进位次。张仲景大厨房公司去年消化菇柄5000吨,生产的“仲景牌”香菇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华邦公司、果然风情、哪吒等猕猴桃加工企业,年加工猕猴桃能力4万吨,产品涉及6大系列20多个品种。2014年全县猕猴桃加工产值6.6亿元,销售收入4.3亿元。宛药公司以加工山茱萸为主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连续多年全国销量第一,“仲景”商标入选《中国商标500强》,被认定为河南省“十大经济名片”。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贮藏能力达到8万吨以上,围绕香菇、猕猴桃已经开发出香菇酱、香菇蓉、手撕香菇、香菇罐头、六菌汤、香菇脆片、香菇超微粉、猕猴桃果脯、猕猴桃酒、猕猴桃超微粉等数十种产品,拉长了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菌果药三个农业产业集群已被河南省产业化办公室纳入全省100个农业产业集群予以扶持。在外向化发展上,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有关政策,进一步提高产品出口退税幅度;出台了《西峡县促进农产品出口业发展管理办法》,设立星级出口企业奖、星级出口纳税人奖和服务出口特别奖,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积极与商检、海关、税务等部门搞好协调,在全省县级率先成立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处,减少检验检疫环节,推动了出口便利化、出口环节简便化。三大特色农产品远销香港、台湾、泰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盟区国家。去年,以香菇为主的农产品出口49431万美元,同比增长32.1%,西峡的出口总量占河南食品出口货值的25%,占南阳市食品出口货值的74.5%,出口居全省55个对外开放重点县第1位。

西峡县发展三大高效生态农业,不仅富裕了百姓,增强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了西峡的形象度和美誉度,而且有效地找到了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可资借鉴的生态与经济互促互动、共生共荣的发展之路。

一是确立差异化发展机制。西峡县立足县情,通过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有选择性地发展菌果药三大高效生态农业,实现了富县富民,收到了良好效果。作为一个经济单元相对独立的县份,如何找到自身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并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一套工作发展机制来保障。

二是切实用好倒逼机制。西峡县不是国家贫困县,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很少;并且被淅川、内乡、栾川、嵩县、商南等数个国家级贫困县包围,这些县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发展势头正猛;再加上县内广大农民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要求,同时,由于有南水北调水质保护的政治责任,西峡农民为保护生态做出了巨大牺牲。在这四重责任倒逼的情势下,依据现有条件,积极转化为生产力,率先发展三大特色农业,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在同一时间重合出现,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转型压力、升级压力都在随之增大,在日益凸显的倒逼效应作用下,谁见事早、决心大、谋事准、行动快,谁就能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在转型升级中率先发展。经济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必须尽快升级新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动力支撑、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增创新的发展优势等突出问题挑战。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倒逼作用影响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打破思路瓶颈、消除利益藩篱、加快改革创新、凝聚发展合力等都创造了好的氛围和条件,如何用好倒逼机制,形成转危为机的正效应值得思考。

三是坚持完善转化机制。正如危与机相伴相生,优势与劣势也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作用关系。西峡县在正确认识县域经济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梳理,将优势做大、将劣势转化,发展了菌果药三大高效生态农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一个县域如何实现在新阶段新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就需要如何把本县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农业资源等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或是产品创新等转化为产业新优势的问题,如何把区位、资源、产业等传统发展优势通过整合、挖潜提升发展实力,如何将争取到上级支持的各种优惠政策转化为发展优势等等。通过完善转化机制,从思想转化到发展转化,打造新常态下的新动力、新优势。

四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显然不可能一朝一夕、短期见效,无论是建立转化机制,还是培育发展新优势,都需要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各种制度的有效推进并发挥作用。健全长效机制,还需要与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和完善提升机制同步,进而形成系统化长效推进机制。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