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物述林 - 英模风采
   发表日期:2012年5月3日              有26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全国劳模刘天志
   

 

刘天志,1936年生,西峡县丁河镇秧地村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担任西峡县原陈阳坪乡(今丁河镇)秧地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光荣退休。19947月,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6月和20026月,连续两年被南阳市授予“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20044月,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秧地村地处伏牛山的大山深处,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只有一条沿河道路通向山外,人们世代沿陈阳河沟两边聚居。由于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解放前年人均口粮不足60斤,村民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人们做梦都想跳出这个穷山窝。1958年,年仅22岁的刘天志主动辞去在乡信用社的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回到秧地村任党支部书记。初任秧地村党支书,正赶上大跃进年代,紧接着是三年饥荒,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当时人们都说他傻,一个国家干部,扔掉到手上的金饭碗,一头扎到了农村,成了一名地道的农民。而刘天志却有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眼看着把自己拉扯大的父辈们连肚子都填不饱,看着村里的孩子一年四季赤皮露肉,连学也上不起,他觉得心里有愧呀!

报答党的养育之恩,带领乡亲们过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在刘天志的心中涌动已久,使他很长时间夜不能寐,满脑子都是如何带领全村群众解决温饱问题,如何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这一坚定信念,激励着刘天志50多年不歇脚,扑下身子拉硬套,用生命去搏击贫困。

秧地村虽然人均山坡面积40多亩,可山上真正的“摇钱树”不多。要把荒山改造成宝库,把瘠薄的荒坡地变成聚宝盆,彻底改变秧地村贫穷落后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刘天志确定的第一个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刘天志决定治河改地,向荒滩要粮。为发动群众,刘天志苦口婆心动员群众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引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这一仗,不仅耗费了刘天志20年的心血和汗水,而且在治河改地时,他被杠子砸断过鼻梁;上山栽树时,他从坡上摔下来被摔成了脑震荡;他遭过灾害的袭击,经历过饥饿的煎熬,也经受过人为的打击,但他从来没有退缩过。他坚信:苦熬没有尽头,唯有苦干才有奔头儿。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秧地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死打活拼20载,修筑河坝3公里长,拉土垫地320亩,把原来的坡耕地全部改成了平地,使全村耕地增加了一倍,又加上科学种田,粮食产量翻两番,实现了全村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但这仅仅是让人们吃饱饭,依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到底该咋干?出路在哪里?刘天志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历史车轮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拂面。刘天志放飞了思维的翅膀,舒展了筋骨,带领秧地人稳扎稳打,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了三着妙棋:
   
第一着,遍山栽种山茱萸,种下千载摇钱树。1984年,刘天志从县林业区划成果中得知,秧地村是山茱萸适生的边缘区。得知这一消息后,刘天志确定了靠山吃山、大力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路。他决心用好党的富民政策,依靠改革的力量,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改变陈旧的生产习惯,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共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他组织全村群众大种山茱萸,党员干部带头,挖大洼,栽树苗,在秧地的沟沟岔岔全部种上山茱萸树,两年共栽下10万多株。当时正好赶上山茱萸价格贵,一斤几十元甚至一百多元,仅此一项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一千多元。种植山茱萸的初步探索,使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乡亲们一个个喜出望外,心里美滋滋的。直到现在,山茱萸依然是村民们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着,大种香菇发菌财,请尊“财神”富乡亲。改革开放以后,刘天志立足秧地实际,奔着保护、开发、利用这个思路,寻找新的致富门路。1989年,在初步接触到香菇这个富民支柱产业后,刘天志详细询问了种菇的条件,他认为立足本地山林资源,发展香菇生产,不失为一条好路子。于是他请来技术员,住到自己家里,让其察看村里的地形资源、气象情况,介绍香菇的栽培技术,分析未来香菇的市场行情、价格走向;之后又专程到南阳向专家教授请教、咨询和学习,最终确立了发展香菇,使其成为本村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路子选准了,贯彻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由于缺乏种植香菇技术和经验,一部分农民担心香菇销路问题。针对这些,刘天志带领支部一班人一方面利用大会、广播、放电影、走访农户等形式,大力宣传种香菇的前景;另一方面,刘天志决定由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从点到面,逐步发展。通过干部带头、科学引导、做好服务,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很快促成了全村香菇生产的大发展。在两年试验两年示范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发展椴木香菇6000架,创收300万元,全村人均5000元。尔后年年发展袋料香菇,人均每年都有千余元的收入,秧地人奔小康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1993年全国食用菌现场会在秧地村召开。参加全国香菇生产战略研讨会的专家们到秧地参观,领导的赞誉,专家们“中国香菇第一乡”、“椴木香菇世界之最”的题词,使村民们第一次开了眼界,认识了自身的价值,挺直了脊梁,对刘天志的拥戴之情油然而生。 秧地村发展香菇产业快速富裕起来,引起当时西峡县常务副县长于国干的高度重视,他到该村视察后组织全县各个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到秧地村参观学习,要求在全县推广。从此,秧地村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一个率先富起来的富裕村,前来参观的车辆和人员川流不息,最后带动了整个西峡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成为西峡县的一项支柱产业。

第三着,大力发展林果业,再攀改革新高峰。秧地村通过发展香菇生产,取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刘天志没有满足现状,仍然在寻找新的致富路子。秧地村山高地薄,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种粮食只能望天收。要想奔小康,不调整农业结构不行。该种什么呢?秧地村满山遍野的野生猕猴桃使刘天志得到启示。他请来全国猕猴桃专家朱鸿云实地考察,找来相关科技资料细细研读,带领村组干部赴陕西省周至县取经,组织技术人员多次论证。村支部经过充分讨论分析,认为猕猴桃是一项待开发的新兴果品,市场潜力大。最终村支部决定:在全村的耕地上大规模种植中华猕猴桃,三年内粮食、猕猴桃并行发展,三、五年树干长大后,刚好到中华猕猴桃的盛果期,在全村形成以猕猴桃为主的新的支柱产业。

秧地村在耕地里大力发展猕猴桃,这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引起四乡五邻议论纷纷:“刘天志不憨不傻,不疯不癫,为啥要毁了麦苗种猕猴桃?”为了改变村民们的传统思想,提高群众种植猕猴桃的积极性,刘天志总结出秧地村发展猕猴桃的十大优势,逢会必讲,讲得村民们心服口服,同心协力建起了连片的果园,全村95%以上的可耕地和两条沟,全部栽上了猕猴桃,共5.4万株。

培育猕猴桃产业,秧地村走在全县的前列。规模化种植加上系列化服务,统一供应优质种苗、统一搭架支棚、统一打药施肥、统一冷库储运、统一对外销售。现在全村猕猴桃年产量100多万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2000多元。为增加猕猴桃的科技含量,1998年,秧地村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究开发出的益微SOD猕猴桃品牌,先后荣获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金奖和99昆明世博会金奖,使秧地小山村种出来的猕猴桃名扬四方,俏销北京、上海、内蒙等地,并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在刘天志的带领下,秧地村开创了椴木香菇和袋料香菇生产的先河; 同时他率先尝试并撑握了天麻有性和无性繁殖技术、猕猴桃嫁接、管理技术、山茱萸栽种、食用菌生产等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积极向群众推广应用,为秧地村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针对袋料香菇生产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刘天志果断决策,要尽快调整和优化菌类产业结构。他通过分析菌类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山区农民面临的严峻形势,动员本村郭建武、马金福等群众带头种植白灵菇。为确保试种成功,村里积极协调资金和菌种,联系技术员,为群众当好坚强后盾。2005年,当全县大力压缩袋料香菇生产规模,一些地方群众面临返贫危机的时候,秧地村的白灵菇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再次率先实现了多菌并举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该村不断巩固天麻、板栗、辛夷、山茱萸等产业,菌果药齐头并进,为村级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秧地村,菌(香菇、天麻)、果(猕猴桃)、药(山茱萸)三足鼎立,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农民增收有了可靠的保障。

秧地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大部分村民富了起来,人们盖起了楼房,骑上了摩托车,吃的用的一点不比城里人差,幸福感都挂在脸上。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刘天志又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他多方融资完成了2000多米的公路铺油工程,使全村道路全部硬化,改变了过去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修建了3000多米的节水灌溉渠,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2处,解决了全村600多口人的人畜饮水困难。此外,刘天志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村小学危房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扩建。

多年来,秧地村民风正、人心齐、事业兴,一直保持着市、县“文明村”的称号。秧地村的文明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在一种精神的长期影响带动下形成的,这种精神就来自于刘天志。也许有人不会相信,在今天的秧地村,老支书刘天志往那儿一站,就有一股“威”,就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产生一呼百应的感召力!他没有特殊的权利,也没有独特的治村之道,他凝聚民心的力量在于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事实上,在秧地村的变迁史上,村干部就是老百姓的“筋”,而刘天志精神就是秧地村的“魂”。当了50多年村支书,在省市县都赫赫有名的刘天志从没有摆过老资格。在村里,他自觉按制度办事,严于律已,甘当表率;在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名永葆公仆本色的农村基层干部。50多年来,刘天志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大半生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许多次致富机会被他拱手让给了集体,让给了群众。相反,为联系种苗、请专家、引客户,他倒贴了不知多少路费。50多年来,他曾多次放弃组织提拔使用的机会,放弃了为子女们争取工作的机会。在对待得与失的问题上,刘天志十分坦然地说:“我只是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为群众做我应该做的事儿,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无所谓得和失,因为生命的真正价值就体现在党和人民对你的肯定和信任中!”朴实的语言,无私的情怀!不老的村魂,永恒的人格魅力!在全县上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今天,我们不会忘记,在西峡、在山凹凹里的秧地村,刘天志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刘天志担任村支书的50多年来,曾多次被省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2006年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所在的秧地村党支部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集体”,省、市“五好农村党支部”等称号。面对诸多荣誉,刘天志并没有陶醉,2009年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竭尽所能为新一任村班子当好参谋。刘天志不仅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党支部书记,更是一位农村基层干部的好榜样。他把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建设成深山里的明星村、小康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群众谋取利益,是时代的弄潮人。他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高尚的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崇高科学的理念,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秧地村,刘天志是清贫的,但在群众眼里,他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这笔财富将世世代代惠泽秧地人,他的精神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西峡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