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政报告 - 资政报告
   发表日期:2011年11月2日              有59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企业家群体支撑县域经济崛起

中共西峡县委书记  摆向阳

 

    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面积3454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山多地少,人口稀疏。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实践中,西峡县坚定工业强县的目标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注重培育、培优、培强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山区农业县,拥有了庞大的企业集群。全县工业企业达到17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60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6家,有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50强,2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形成了中药制药、钢铁及冶金辅料、汽车配件、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在南阳市率先拥有1家上市民营企业。以孙耀志、朱书成、李书成为核心的敢想敢干、开拓进取、肝胆相照的企业家群体,和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浙商”、“温商”一样,令人尊重和敬佩,被誉为“西峡企业家现象”。 西峡经济实际上就是企业家经济,企业家群体支撑起西峡县域经济崛起。2010年,来自工业的“两税”收入2.9亿元,占全县“两税”总收入的69%;来自工业的财政收入2.7亿元,占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1.1%;工业就业人员8.6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70%。全县人均GDP突破了5000美元大关。西峡县被命名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西峡现象”。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优势资源是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沃土

         西峡独特的区位、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造就了西峡人特有的市场意识和经商意识。从地理位置看,西峡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塞、水运码头,古称“通陕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山产百货风行,千里万商云集”,不但是战略要地,也是商业中心。上个世纪30年代,别廷芳的“宛西自治”运动以西峡为大本营,兴修拦河坝建设水电站,远从德国引进设备并建立枪炮厂、酿酒厂、机械厂等,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南阳的第一座水电站、第一盏电灯、第一部电话、第一辆汽车都出自西峡,为当地留下了发展工业的人才、技术和理念。新中国建立后,西峡县热烈响应、大力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掀起大办地方工业热潮,建立了软木厂(从重庆迁入)、石棉厂、造纸厂、罐头厂、云母厂、炼铁厂、铸锅厂等诸多国营工业和社队办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掀起大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和社队企业(即乡镇企业)的高潮,建立了水电设备厂、钢铁厂、汽车水泵厂、水泥厂、化肥厂、制药厂等国营工厂,公社以下办起了农机修造、纺织配件、电料花线、水泥、造纸、建筑、水力发电等各种各样的乡镇企业,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奠定了西峡现在的工业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更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工业强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工业兴县战略,形成了西峡重视工业生产发展的优良传统和浓厚氛围。

     从文化底蕴看,历史上西峡一半属于秦国,一半属于楚国。西峡人的骨子里既有秦人豪爽执着的一面,泰山压顶不弯腰,逼到墙角不低头;又有楚人委婉的一面,和风细雨看曲折,平心静气对挫折。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地域特点,赋予了西峡人忍辱负重、开拓进取的性格特征。先辈们身处大山深处却拥有开放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峡人,使那种吸纳而不排外、开放创新而不张扬的人文精神,在西峡人的骨髓里深深扎根。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西峡以人均纯收入两元之差与“国家级贫困县”失之交臂,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西峡人只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自我加压,负重拼搏,跨越发展。可以说,是现实的境遇造就了西峡企业家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

   西峡拥有丰富的林、果、药、矿等自然资源,是全省林业大县,也是“天然药库”、“富矿之乡”。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众多企业家寻求致富途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适宜的沃土。他们利用西峡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石墨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建成了全国知名的中药制药基地,全国最大的炼钢辅助材料生产基地,和知名农产品加工基地,实现了把优势资源转换为优势产品,用优势产品培育出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成就优势产业,并通过优势企业选择、引进优势项目等,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最终形成了千岩竞秀、百舸争流的西峡企业家群体。

二、勇立潮头、锐意改革为企业家群体形成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使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固有经营理念的国营工业企业步履维艰。上个世纪80年代,根据国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西峡县积极采取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等措施,调动企业增产增收的积极性;进行“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但国有企业的特性即国家和政府对企业的无限责任,使企业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政企无法彻底分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人员甚至工人依然由政府管理安排。作为国家干部的企业厂长经理多在仕途上徘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入上世纪90年代,除了药厂、酒厂和猎枪厂三个“国二”企业,西峡县众多国有企业和其他地方的国有企业一样,因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档次低、更新换代慢等原因陷入亏损状态,一些企业停产、半停产,甚至资不抵债,破产倒闭。到最后,连三个“国二”企业也是困难重重,前景暗淡。

面对严峻的现实,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峡县委、政府抢抓国企改制的机遇,积极改,主动改,大胆改,在其他地方还处于观望中时,力排众议,克服困难,不等不靠,大刀阔斧地按照《公司法》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经营制度,成为全省国企改制最成功的典型县之一。率先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宛药公司、西保公司在孙耀志、李书成的带领下,迅速展现出生机与活力,显示了他们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智慧与魄力,也成就了他们作为西峡企业家群体领军人物的地位。为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最大程度地激活企业的活力,在世纪之交国家税制改革完成以后,西峡县又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勇立改革潮头,大胆实行公退民进,把国有和集体资产逐步退出企业,实现民有民营。全县43家国有企业、32家乡镇集体企业全部改制,1500万国有股、8200万集体股全部退出。以2004年双枪三木集团最后100万国有股全部退出为标志,全县国有企业完成了国有向民营的转型,一批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实现了由国家干部向民营企业家的转型。身份的转变,使企业家们潜心于研究市场,全身心致力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奋勇搏击市场大潮。西峡工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宛药、西保、龙成等骨干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工业总量扩大。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添柴加火,大力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扩展产业链,以大带小,集群发展。全县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一大批企业家淬火成钢,脱颖而出。

     三、县委、政府的鼎力支持是企业家群体成长壮大的坚强后盾

企业改制后,西峡县委、政府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致力于营造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创造有利于企业家群体发展的社会环境。多年来,县委、政府坚持“保、教、奖、导”四字原则,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保”,就是支持他们依法诚信经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轻松走上竞争舞台。“教”,就是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西峡讲学,举办市场经济、现代管理、企业上市辅导等专题讲座,邀请国内外成功人士举办企业家论坛,不断为企业家充电。“奖”,就是开展星级纳税人、星级企业评选活动,重奖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近年来,县财政每年用于直接奖励企业家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并且规定五星级企业家享受副县级待遇,四星级企业家享受正科级待遇,三星级企业家享受副科级待遇。全县召开大会,孙耀志、朱书成等五星级企业家和县领导一起在主席台就座,推荐乡镇长他们也有投票权。此外,为企业家在县城最佳位置规划建设占地30亩的高档别墅式创业家园,为星级企业家发放创业家园金钥匙。年召开纳税人表彰大会,大力倡导纳税人至上、纳税人光荣,人人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支持纳税人的社会风尚。积极吸纳企业家中的先进分子入党,举荐优秀企业家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受关怀、社会上受尊重、法律上受保护。“导”,就是引导党政机关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到经济建设战场建功立业。党政机关干部职工领办民营企业或到民营企业任职,三年内保留公职、待遇不变,三年期满,本人自愿并经组织批准辞职的,可一次性发给相当于5年工资的费用。全县已有18名科级以上干部受聘为民营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50多名干部职工辞职投身商海,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经营环境。一是优化政策环境,用足用活鼓励扶持企业的各项政策。对全县13个行政单位、39项涉企收费项目向社会公示,向79家企业发放收费明白卡,为企业减负松绑。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入园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对重点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三是优化金融环境,建立金融信贷激励机制,实施信用工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使金融机构对优势企业、优势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授信。四是优化法制环境,建立整治企业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企业经营环境问题。开展“万民评行风”、“企业评行风”活动,促使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制止“四乱”行为。坚持开展“打假护优”专项活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县委、县政府是企业的坚强后盾,企业家最需求最渴望的东西,就是各级党委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西峡县,对企业吃拿卡要的现象根本不存在。有时企业发展遇到难题,就是正在召开的县委常委会都会停下来,去现场帮助解决,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搞好服务,一心一意谋划发展。

  推动企业由单体型向集群型的转变提升。一是抓大扶强,打造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宛药、龙成、西保、通宇等大个企业。聘请专家对重点产业进行规划,明确产业主攻方向;统筹工业资源配置,实现骨干企业外延扩张;加大企业技改力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超10亿元、超20亿元和100亿元的企业,使之成为县域工业的“第一方阵”和拉动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二是抓中小企业,培育“第二方阵”。引导中小企业调整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了源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及汇统、银发等小额贷款公司,促使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三是抓庭院工业,培育后生力量。规定凡经企业申报、政府批准的庭院工业,一律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民资围绕汽车配件、农产品加工及旅游产品加工,创办庭院工业。目前,西峡企业发展形成了三个梯队,呈现出骨干企业快速膨胀、中型企业成长壮大、小型企业不断涌现的梯级式发展格局。

     四、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抱团发展是企业家群体的生动写照

西峡企业家群体是一个目光远大、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团队,是一个敢于冒险、善于创造、颇有硬气、不事张扬的团队,是一个创业、创新、创优的团队,是一个争先、争胜、争气的团队,表现为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肝胆相照的兄弟情怀,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拼搏争先的进取精神,抱团发展的奉献品德。

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是西峡县企业家群体的领军人物。1985年,他从县经贸委到宛西制药厂任职时,这个县办国营药厂人心涣散,濒临倒闭。面对困境,孙耀志先借钱发工资,稳定人心。次年率队北上沈阳,南下广州,东进上海,西赴兰州,穿行923市,历时9个月,行程万余公里,学习技术,考察设备,寻求信息,进行了宛西制药发展史上的“宛药长征”。此后,他借资200万元建造生产大楼,选人才、聘专家,把大蜜丸做成浓缩丸销往上海,与江苏省中医研究院等合作,研制出中药颗粒冲剂“月月舒”和六味地黄丸系列产品。30年间,宛西制药产值从原来的几十万元提高到26个亿,企业规模扩大了1000倍,打造出三个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文化理念,昂首步入中国中药企业50强。龙成集团董事长朱书成,不到20岁就开始创业,从几间破厂房、几个技术工人起步,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一跃成为拥有百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是目前我国三大特厚钢生产基地之一,龙成集团因此也成为西峡企业群体中名副其实的“巨无霸”。西保集团董事长李书成,自1984年创业至今,把一个社办小厂发展成为年产值超3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冶金保护材料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家在创业之初,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自己进料、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搬运,不知疲倦,不怕“心”苦,不怕失败,克服来自社会的、家族的、同行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最终成就了常人无法成就的事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近年来,成长起来的西峡民营企业家自发形成了一个以孙耀志为核心的群体。他们肝胆相照,抱团发展,谁有困难,一呼百应,竭诚相帮。他们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握指成拳,共同前进,不让一个企业掉队,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企业家团队。孙耀志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主动为成长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为增强西峡企业家团队的凝聚力作出了表率,被西峡的企业家们亲切地称为老大哥。龙成、西排、通宇等众多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孙耀志和宛药公司的大力支持。宛西制药曾经给原西峡县汽车水泵厂担保贷款3000万元,使这个步履维艰的企业走向新生,成为年产值10亿元的上市公司。宛西制药还带出了西铸公司、张仲景山茱萸公司、张仲景大厨房等企业群。朱书成的龙成集团带出了西峡石灰厂、特种材料公司等企业群,李书成的西保公司带出了丹江铝制品公司、神龙冶金炉料公司等企业群。一些大个企业也纷纷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每年全国两会一结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孙耀志就把众多企业家们召集在一起,给他们传达会议精神,明确发展方向。作为“老大哥”的宛西制药还带动大家在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建立现代化企业。企业家们定期举行聚会,开展学习交流,相互提醒自律,协调同行业之间的矛盾,避免无序竞争。如今,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已在西峡企业家群体中蔚然形成,大家竞相谋发展、重实干、比贡献,纷纷瞄准进军领先全国的新能源工业领域,共同引领西峡工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五、以“创”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成功的奥秘所在

西峡企业家的领军人物孙耀志说过,企业家要有过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力量,这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所在,其本质是一个“创”字。而要创新和创业,必须体现一个“敢”字,即敢为人先,敢走新路,敢当重任,敢冒风险,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奋斗。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敢承担社会责任,不是真正的企业家。孙耀志把中国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袁宝华提出的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胸怀全局,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清正廉明,依靠群众;疾恶如仇,从善如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丢掉幻想,搏击市场;锲而不舍,刻意创新”,作为西峡企业家群体的基本行为准则,勉励每个企业家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市场应变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具备现代管理意识,以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高出一招的创新思维、永不满足的发展追求、永不言败的进取心态、兼容并包的协作意识、海纳百川的用人胆略、胸怀全局的奉献境界,提升西峡企业家群体的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西峡企业家群体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回报社会。为员工创造机遇,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成为西峡企业家群体奋勇搏击市场大潮的强大动力。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宛西制药向地震灾区捐赠价值500万元的药品,由一名副总带队,亲自将药品送往灾区;2010年夏季西峡遭遇7.24特大洪灾,在自身受到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宛西制药带头捐款100万元救助20个受灾严重的镇村。龙成、西排、西保等众多企业也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救助灾民。企业家们还常年坚持救助贫困学子、贫困家庭。宛药集团从1991年开始,连续21年为全县每个高三毕业学生捐赠药品,并设立助学金、奖学金,对教育各项捐款累计超过千万元。西峡一高的学生都是喝了宛药集团捐赠的脑力宝、生脉饮和清热解毒口服液之后走进考场的。龙成集团董事长朱书成在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后,在企业扩大规模急需资金的情况下,自2006年开始在西峡一高设立奖学金、助学金,2009年开始在高一至高三学生中设立助学金,每年资助学生200多人,仅2010年以来,就向西峡一高贫困学生捐款达158万元,2011年单是对考上大学的高三毕业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就高达64.9万元,解决了许多寒门学子的上学问题。他们还一人身为几十名贫困孩子的“代理妈妈”,向社会和青年学子传达企业家的爱心、责任和担当,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西峡企业家现象”给了我们以深深的启迪,那就是,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家群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剂。抓经济工作必须抓企业发展,抓企业发展必须抓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思路、懂经营、善决策、能创新、能拼搏的企业家,培育壮大企业家团队,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崛起不是靠某一个企业发展,而是靠一个企业群体的成长发展。只有着力打造大企业、大集团的领军人才,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的建设路径,着力打造政府推动的“引擎”机制,建立完善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护理机制,关注、关爱、支持、培育、壮大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才能不断培育建设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队伍的成长沃土,实现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快速崛起。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