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发表日期:2010年11月9日              有65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西峡县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化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且有70%即近9亿农民,这就决定了在世界大都市化的浪潮中,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凸现为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具体表现为以小城镇和农村集镇等规模较小的集聚地为发展核心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小城镇处于城乡接合部和城乡融合的交汇点,是一种承上启下,兼有城乡特点的基层城镇。建设具有连结城乡功能的小城镇,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科技、文教事业,以此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别,逐渐弥合工农在现实中的巨大反差,是我国国情的自然选择。因而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城市化特别是小城镇发展予以充分重视,逐步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迅速崛起,推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边缘结合部,是一个“八山一水零点六分田”的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地缘优势独特,系承东启西的桥头堡。历史上西峡县的集镇建设受地理环境和治乱兴衰的影响较大,沿山间大道和豫陕古道形成的传统集镇多呈条状、块状,具有明显的山区特点。解放后,各乡治所很快形成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随之增加,多成为以后西峡县小城镇发展的基础。1958年,西峡县开始对县城和乡村集镇进行规划和治理,但由于“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集镇发展速度缓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小城镇集聚,客观上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西峡县的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早,1982年西峡县开始对县城和乡村集镇进行总体规划,以综合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改造旧街道,建设新街市,铺设渣油或混凝土路面,动员机关单位和居民种花种草,绿化街巷庭院,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活动。经过数年努力,西峡县城和乡村集镇面貌较之以前得到很大改变。198410月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城镇建设先进单位,被誉为“伏牛山的一颗明珠”。198510月,全省建设文明县城创建现场会在西峡县召开,极大地促进了西峡县文明城镇建设的深入开展。

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时,西峡县设置17个乡,1个镇(城关镇)。到1985年底,全县18个乡镇(集镇)初步进行了规划,并且都成立了乡村建设管理所,使小城镇建设初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西坪、丹水等乡按照规划要求,认真搞好城镇建设,切实把集镇建成乡镇经济发展的中心,使集镇成为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方便群众的生活枢纽。如西坪乡本着合理利用土地、繁荣经济的指导思想,对集镇街道全部铺设了混凝土路面,集资架设了3.5万伏输电线路,在集镇内设立了变电站,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1986年被地委、行署命名为“中州文明集镇”。随着西坪、丹水两乡经济社会的发展,19865月,西峡县委、县政府撤销两乡建制,建立了西坪镇和丹水镇,使西峡县的建制镇增加到3个。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对小城镇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足,在小城镇的发展上从节约用地出发,审批程序严格,小城镇发展速度缓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城镇在苏南和东部沿海等广大南方地区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全国人的注意,费孝通先生等人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研究后认为,中国应注意发展小城镇,他的“小城镇、大问题”的提法得到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强力支持,对中国的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后,国家开始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问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后,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加快乡镇经济的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尽快跃上新台阶,中共南阳地委、行署确定了40个乡镇(包括我县城关镇、西坪镇)为全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乡镇,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西峡县经济的发展,1993年西峡县委、县政府又研究确定丹水、蛇尾两个乡镇为县改革开放特别试点乡镇,与城关镇、西坪镇同样享受地区优惠政策,推动了这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全县十八个乡镇开展了集镇“三优杯”竞赛活动,各乡镇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了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道路11900,开辟新街8条,全长3000,建设集镇市场11个,硬化街道10000平方米,新建桥涵5座。在争创“中州名镇”活动中,丹水镇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小城镇的建设工作愈来愈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199510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集镇和村庄建设成果展览,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参观并作了重要指示,把小城镇建设列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从1994年起实施“625”工程,即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开展了“双阳”(即南阳和襄阳)工程活动,并确定20个镇为综合改革、发展与建设试点,极大地推动了南阳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西峡县小城镇的发展。

为了配合国家“双阳工程”建设,加速西峡县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95年,根据宛发〔199542号文件精神,西峡县在全县选择西坪镇、丹水镇、桑坪乡进行综合改革、发展与建设试点,在试点乡镇内加大改革力度,率先进行乡镇政府管理体制、产权制度、户籍管理、财政管理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投资体制、大力培育市场体系等十个方面的改革,并辅以允许试点乡(镇)在改革开放方面进行突破和超前性探索,允许试点乡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交通建设附加费不再上交,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激励性配套政策,培育树立了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发展与建设的排头兵。在试点乡镇的带动下,西峡县各乡镇在集镇建设上都加大了建设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突出当地的优势和风格。如蛇尾乡(即双龙镇)围绕香菇、石墨大做文章,兴建香菇专业市场,建设石墨工贸小区,提出以市场促集镇,以工业发展集镇的指导思想。为了吸引商户到集镇经商办企业,除给予优惠政策外,还强化了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集镇规划的基础上,统筹80万元,拓宽整修4条街道,使整个集镇的面貌焕然一新,也促进了该乡经济的快速增长。

1996年后,西峡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实际出发,逐步明晰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城乡居民和财政双向增收,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三大优势,实施调整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生态结构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有西峡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西峡县委、县政府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方针,按照全市农业《行动计划》关于小城镇发展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要求,针对山区人口少、耕地少、消费品需求量少、林地面积大、产业结构调整潜力大的“三少两大”实际,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放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定位,并使其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造城,依托城镇兴农,在修补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构筑小城镇体系,在完善小城镇体系中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把城镇建设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坚持以经营城镇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以调整城乡结构为主线,以争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县城和星级小城镇为目标,努力筑建以人为核心、文化为灵魂、个性为标志、产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山区绿色生态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众星拱月型城镇体系。全县建制由1998年的3个发展到8个,占乡镇总数的45%,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其中建成星级城镇6个,全国重点镇1个(城关镇),省重点镇1个(西坪镇),市重点镇3个(丁河、丹水、双龙),形成了沿312311国道和豫48省道集中布局的沿线城镇带及沿边城镇群,小城镇布局比较合理,先后被授予“全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等部委授予“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县”,走出了一条颇具成功的西峡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准确定位,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根据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西峡县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定位,摆正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城镇建设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高规格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出台了《西峡县小城镇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规定,定期研究解决小城镇建设问题,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常抓不懈。具体做到了五个结合:

(一)造城与区划结合,把城镇扩建在路带经济之中,把路带经济隆起在城镇沿线,小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运作。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沿革的行政区划,使西峡县18个乡镇主要布局在312311两条国道和豫48省道线上。如何使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布局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能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又能使产业规模与城镇规模相互连动,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全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思路的完善,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的明晰,西峡县进一步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三大主导产业为纽带,沿线布局产业,在小城镇连接线上建立百公里猕猴桃长廊、5000万袋袋料香菇基地、20万亩山茱萸林带,并靠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迅速隆起路域经济示范带、聚集区的构想。按照这种构想,西峡县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在出台《西峡县特色农业五年攻坚规划》的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并修编了公路沿线重点小城镇的规划,使其与产业经济带相互牵动。为了充分发挥小城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资金、技术相对密集、市场拉动作用较强的优势,从1997年起,无论袋料香菇生产,还是猕猴桃、中药材种植,均沿国道、省道线两侧集中布局,利用专业场、专业村、专业户和示范园的“三专一园”的带动,兴建产业示范带、聚集区,形成路带经济。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县城东部以猕猴桃为主的果药经济带,西部以袋料香菇为主的菌果经济带,北部以山茱萸为主的药菌经济带。在三大经济带上规划的11个重点小城镇,把特色产业示范区作为城镇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具特色,初具规模,打破了传统的就城镇建城镇、就农业抓农业,致使城镇远离农业、缺乏产业支撑,农业脱离城镇、形不成特色和优势的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使小城镇与产业群体连为一体,构建了体现山区特色的小城镇模式。

(二)造城与造林结合,把城镇建在果园之中,把果园建在城镇周围,特色城镇与特色产业同步发展。西峡县是一个林业大县,调整产业结构潜力在林,发展小城镇特色也在林,围绕林字规划城镇、建设城镇,是西峡县下功夫探索的一种小城镇建设模式。结合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坚持以经济林为主、生态林为辅,做到城镇之内种草,城镇周围建林,且以猕猴桃、板栗、山茱萸果林为主,围绕城镇建果园,果园之中建城镇,使特色城镇与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并且依托小城镇各类生产要素集中的优势,把小城镇作为农村支柱产业的市场销售中心、信息来源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生产加工中心,推进农村支柱产业按产业化模式运作。其中围绕双龙、重阳、丁河、西坪、二郎坪、桑坪等小城镇,发展以西北部山区为主的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围绕丹水、田关、阳城、回车、丁河、重阳、西坪等小城镇,发展以312国道沿线地区为主的高标准人工栽培猕猴桃生产基地,围绕米坪、军马河、石界河、桑坪等小城镇,发展以西部山区为重点的山茱萸等中药材生产基地,围绕寨根、石界河等小城镇,发展天麻生产基地,使菌果药特色产业规模得到快速膨胀。丹水镇围绕集镇中心开发生态农业经济区,修建了二级橡胶坝,发展高标准猕猴桃基地,既扩大了集镇区域,又形成了集镇特色。

(三)造城与造“市”结合,围绕特色产业造“市”,围绕专业市场建城,城镇扩规与繁荣市场相互依存。市场建设是小城镇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结合点。过去,由于小城镇发展滞后,带来农产品销售市场发育迟缓、农产品卖难,使产品加销三要素的销售环节明显薄弱,阻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有些地方盲目扩街建城,没有特色产业或产品作支撑,形不成市场,导致有场无市,使小城镇成为空壳城镇。

近几年,西峡县发挥优势调整结构,围绕产业建市场,围绕市场建城镇,以专业市场为载体,实现山区内陆农产品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根据菌果药特色产业的区域布局,依托小城镇,引导培育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市场型小城镇。重点培育发展双龙、丁河香菇专业市场,丹水猕猴桃专业市场、米坪中药材等农产品集贸市场和西坪、桑坪、袁店三个边贸市场。如双龙镇的城镇建设,做到市场和集镇统盘规划,因市造城,市场发展到什么规模,城镇就扩展到什么规模,形成以市带城、以城促市的发展模式。原来这个地方只有几十家香菇购销门店,随着南菇北移,使香菇产业逐步升级,仅西峡县内年产量就超过1000万公斤,加上周边地区和全国几十个县的菇品流入,使双龙成了全国重要的香菇集散地。县委、政府因势利导,帮助双龙镇规划实施了香菇贸工农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市场扩建和设施配套,使该市场从小到大,逐步形成规模。其中1998年一次性投资600万元,劈山建城3000多平方米;新增经营门店130多家。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2000年又投资400万元开通500米长的双龙东街,进一步拉大市场框架。同时加快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制订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规范经营秩序,增强吸引聚集能力。目前,双龙香菇市场已发展成为占地20.2平方公里、拥有8条街道、500多家门店、600多辆货车、5000多辆摩托、1万多人常年从事香菇贩运、加工、分级、包装、外销的专业市场。不仅拉动了全县6万多户从事香菇生产,而且启动了上百家为经营配套服务的菌种、印刷、原辅材料、饮品、粉碎和烘干设备及包装加工企业,拉长了这个产业的链条。并成为内连河南、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深圳、上海等省市,外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港台地区的香菇集散中心,旺季每天外运香菇10万公斤,年交易额达到7亿多元,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发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被国家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唯一的食用菌先进市场。市场的繁荣带动了香菇及相关产业的迅速膨胀,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赋予了小城镇新的内涵,进而使小城镇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被市政府领导称为“双龙现象”。双龙镇也先后被命名为“中州名镇”和“三星级集镇”,2003年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此外,占地40亩的丁河香菇卫星市场、占地52亩的米坪中药材集贸市场和占地60亩的丹水猕猴桃市场,都是围绕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论证上马的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既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链条,又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内涵。

(四)造城与造厂结合,以城镇为载体集聚企业,以企业为支撑发展城镇,城镇建设与龙头培育同步升级。龙头企业既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也是小城镇发展的龙头。“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的说法,基本上反映了农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西峡县把造厂与造城作为一个统一体,在全县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中,特别突出工业小区的布局,并依托小城镇大办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在集聚企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集聚资金、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既修补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工链条,又激活了小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以工带农、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一是兴建工业小区,不搞村村冒烟。在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业小区,利用政策吸引周边乡村集中兴办加工企业,便于聚集人才、资金、能源、交通等诸多生产要素和优势因素,克服过去村村冒烟、管理粗放、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金不足而导致办一个死一个的弊端。西峡县一开始就把工业小区纳入小城镇总体规划,使工业小区与商贸区、居民区、文化娱乐区合理布局,分区建设。从1996年开始,西峡县委、县政府就根据全县小城镇发展的远景规划,启动实施了“一园四区”工程。在县城兴建了占地500亩的乡镇企业工业园。该园区已被晋升为市级工业园区,园内形成了一条标准较高的工业街道东环路,为县城建设新添一景。同时,在桑坪、西坪、重阳、双龙分别兴建了四个工业小区。1999年,又规划启动了回车红石桥工业小区、五里桥封湾三产服务业小区。2002年,县财政又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民营生态工业园。目前这些小区共聚集企业百余家,年产值达10多个亿,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产值、税利总额的48.8%和46%。

二是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拉长加工链条。近年来,在重点城镇建设中,西峡县十分注意把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的深层次加工作为主攻方向,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论证上马了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加工项目2000万瓶浓缩六味地黄丸生产线,新增400万公斤猕猴桃果汁加工无菌包装生产线、双龙香菇多糖饮品生产线、城关镇SOD猕猴桃饮品生产线、回车香菇塑料包装袋生产线,五里桥、丹水、丁河、米坪等乡镇香菇烘干、猕猴桃保鲜1800吨冷库等项目,总投资5000多万元,为农产品深层次加工增值和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把重点城镇建设和骨干企业培育结合起来。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把丹水、双龙、丁河、西坪、桑坪、米坪、回车、五里桥8个集镇确定为重点镇,集中扶持、优先发展。同时,对县城和重点集镇的骨干龙头企业,从协调资金、新上项目、土地征用、原材料供应、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和经营环境等方面,全方位予以重点扶持,抓大扶强,促使企业扩规模、长大个。重点扶持宛药公司、天麻开发公司、名贵中药材科研所等中药材龙头企业,春都饮料西峡分公司、哪吒食品饮料公司、板栗开发公司和猕猴桃科研所等林果业龙头企业,神菇集团、食用菌科研中心、定点菌种厂、九顺达菇品公司等10个为产业化服务的龙头企业。宛药公司年加工山茱萸等中药材70万公斤,占全县山茱萸总产量的1/2,年产中成药5000吨,产值达到2亿元,跻身全国中药企业500强。神菇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20多个子公司及加工厂,年出口香菇500多吨、年贸易额2000多万元的企业集团,被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称号。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增强了对农业产业化的牵引力,而且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支柱。

二、坚持规划领先,确保小城镇建设高起点

西峡县在小城镇的建设中,树立大规划、小建设的观念,始终把规划放在小城镇建设的首位,以规划为龙头,抓规划促建设。在规划中,坚持六条原则:

一是超前规划原则。以超前的意识、超前的观念、超前的思维,对全县小城镇的布局和定位超前进行规划。每一个城镇、每一项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都力求做到十年乃至三十年不落后的标准,一步规划到位,分步分期实施,从而避免了前建后拆、拆拆建建的恶性循环。

二是依法规划原则。严格按照《规划法》和城镇建设相关政策,紧密结合实际,逐步完善与规划相配套的地方法规,先后颁布了《西峡县城镇建设规划纲要》、《西峡县城镇建设实施规则》等文件。实行了“一书两证”制度,规定城镇建设一切新建项目,没有规划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计委不予立项;没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单位不准施工。坚持小城镇规划三审制度,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必须按《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要求,首先报请规划部门审查通过,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会审,然后报县政府讨论、审批;重点工程、形象工程报批时,须同时提交两套以上方案,必要时须先制作模型以便审核。对违章建筑,从严追究查处。从而,使小城镇规划纳入了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做到了依法规划。

三是科学规划原则。县委、县政府对小城镇的规划方案从不草率拍板定案,而是充分尊重规划设计专业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充分尊重社情民意,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意见,把规划的决策权还给法律、还给专家、还给民众,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严密性。2002年,西峡县聘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编制了《西峡县绿色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目前正在修订完善之中。

四是突出特色原则。按照一城一策、一镇一格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避免规划趋同、样式类同。县城规划突出“山城、水城、绿城和现代化新城”特色,小城镇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城而异,重点规划了四种类型的特色小城镇:一是依托县城中心优势的城郊结合型。加快中心城市的合理有序扩建,拉大城市框架,扩展工商贸易经济区。二是依托特色产业优势的产业凝聚型。根据经济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分布规划小城镇,既规划小城镇建设,又规划产业发展,以产业促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如西坪依托矿产开发业、桑坪依托大理石产业、重阳依托电器电料产业等。三是依托专业市场发展的市场带动型。根据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习惯,规划专业市场。如对双龙集镇的规划与香菇专业市场规划相结合,丹水集镇的规划与猕猴桃专业市场规划结合,西坪、桑坪、袁店集镇的规划与边缘商贸市场规划结合等。四是依托交通优势的通道开发型。对312国道和宁西铁路沿线的小城镇进行重点规划,以发挥这些小城镇的区位优势。

五是分区规划原则。按照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对小城镇进行分区规划,大体分布四个区域,即商贸区、工业区、居民区、游乐区,使“四区”合理布布,界线分明,改变过去那种“四区”不分、“大杂院”、“一锅粥”的不合理局面,使城镇区域布局既便于城镇管理,又有利于促进城镇经济协调发展。

六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不符合环保治理标准的乡镇企业容易在小城镇安家落户,使小城镇成为工业污染的重点部位。对此,西峡县在小城镇规划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规划入手堵塞污染源头,把工业项目、城镇用水、垃圾处理、噪音防治、生态环境等放在一起规划,并对已形成环境污染的小城镇制定了限期治理规划,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把城镇工业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作为治理重点,落实环境保护目标管理一票否决制,推行企业治污承诺制,实行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制,从根本上改善小城镇的环境质量。

三、以经营方式建设城镇,推进县域小城镇体系快速发展

一是以地生财养城建。把土地转化为资本,既解决小城镇建设的用地问题,又解决投资问题。具体做法是“四结合、四为主”:第一,存量土地开发与增量土地开发相结合,以存量土地开发为主。既开发城镇建成区内的存量土地,又有计划地扩大城镇规模,对城镇闲置土地和利用率较低的占地进行二次开发,加大老城改造力度,拆旧建新,充分利用空闲土地,解决“空心”城镇问题,盘活土地资源。第二,“四荒闲地”开发与占用地开发相结合,以“四荒”闲地开发为主。充分发挥山区城镇边缘荒山、荒地、荒滩、荒边“四荒”闲置土地的资源优势,把城镇开发的重点放在“四荒”闲地开发上,使城镇“上山、下滩”,尽量不开发正在使用的占用地,尤其是严格保护城镇边缘耕地,不搞盲目的“开发热”,防止乱占耕地和违法占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第三,“生地”开发与“熟地”开发相结合,以“熟地”开发为主。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升值,西峡县对“四荒”闲地的开发,由县政府统一征用规划,超前进行一级开发,搞好路、电、水和场地“三通一平”,使“生地”变为“熟地”,然后进行二级开发,使原来那些没人看中的“四荒”闲地成了抢手货,既缓解了用地矛盾,又实现了土地增值。第四,占地与造地相结合,以造地为主。山区荒山沟壑和临河荒滩面积大,造地潜力相应也大。近几年,西峡县在小城镇建设土地开发中,坚持以造地补偿占地,从根本上缓解用地矛盾。星级集镇双龙镇近两年开山填沟50米宽、480米长,造地16亩。紧靠县城的郊区集镇五里桥,围绕河滩做文章,筑堤防洪,填滩造地,两年间造地12亩。全县连年组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山整地造地,1997年以来共造地1000多亩,从而使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对所有开发的土地,一律由县政府一级垄断管理,公开拍卖,拍卖收入由财政全部投入城镇建设。近三年来,全县共拍卖开发土地7733平方米,收缴土地出让金6000多万元,全部用于城镇建设。

二是民间投资搞城建。近年来,西峡县针对农民进城受到户口、住房、资金、就业等方面限制的问题,尝试从四个方面入手削低农民进城门坎,疏通民间投资渠道。第一,根据国家城镇居民户口管理政策,结合实际,放宽放活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户口管理,面向农民提供集资户口和“三自一交”(自筹资金、自谋职业、自建住宅,交纳少量城镇人口管理费)户口1万多个,对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及外地客商,实行“三优先”:优先办理流动人口暂住户口、优先办理营业执照、优先享受城镇居民优惠政策,削低了农民和流动人口进城户口办理难的门坎。第二,面向进城农民和流动人口,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和经济实用房,近二年共新建改建小城镇居民区800多亩,建住宅2.2万平方米,削低农民和流动人口进城居住问题的门坎。第三,对移居小城镇的农民和流动人口,提供银行小额低息贷款,近二年共投放这类小额贷款500万元,削低了农民和流动人口没钱进城难的门坎。第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削低农民和流动人口进城就业难的门坎。

三是项目驱动带城建。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将集镇之间的交通干线、城镇防洪供水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力争国家投资或给予补助。近年来,西峡县在交通、水利、电业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其中县境内87公里的312国道改建总投资1.9亿元,达到国家二级油路标准。同时,实施了209国道新建工程、311国道老界岭隧道工程、豫48线拓宽工程,形成了乡乡村村通公路、8个乡镇通油路,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轴,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投资1.2亿元的大石门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可使县城防洪标准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电力自给能力由过去的不足5%提高到30%,并从根本上解决县城发展的供水问题。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总投资9000万元,覆盖了全县各乡镇,实现了双回路多电源供电,从根本上改善了小城镇的供电条件。

通过上述途径,解决了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难的问题,用这些钱办了过去想办办不到的事情。近几年,西峡县先后实施了以白羽路、北环路、西环路、南环路、东环路为主的城区框架工程,以鹳河公园、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的县城旅游开发工程,以建设综合改造为主的老城改造工程和一批市政府设施配套工程。小集镇建设重点抓了丹水、西坪、桑坪、米坪、双龙、回车、重阳等重点集镇,扩大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西峡县小城镇的快速发展,聚集了人口,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了市场,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调整了生产力布局;加快了信息的流通,缩短了山区与外界的信息距离,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2年增长4.2倍、6.6倍、2.4倍和4.3倍;综合实力由1994年的第98位跃居到全省第42位,并继续保持前移的势头。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