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组织机构 党史资讯  资政报告  大事纪要  红色记忆  革命遗址  人物述林  历史影像  党史研究  地方史料  党史天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政报告 - 资政报告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6日              作者:段文汉       有67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夯实小康社会的精神根基
 

----对西峡县基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西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段文汉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西峡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不断强化领导和加大投入,使全县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一、重要成就

1、文化网络逐步形成。县级文化馆、文物保护管理所、图书馆、电影院、艺术团、剧管会等机构健全;1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服务中心不断得到巩固加强;171名文化工作者工资全部实行财政供给,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村级文化大院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达25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1.9%;全县共涌现出各种文化专业户6000多人。现在,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为枢纽,以行政村(居委会)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2、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不管是县直文化单位,还是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大院,都有固定的房舍,都有必备的配套设施。如电视机、影碟机、棋类、球类、图书室、娱乐室、歌舞厅等。2003年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的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多功能会议文化中心已成为西峡县的标志性文化设施。2004年投资2700万元,总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的县城时代文化广场,更是开创了西峡文化设施建设的历史新纪元。2006年县委、县政府启动了文化建设工程,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对全县10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150个村级文化大院进行了改造或新建。同时,完成了120个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改建改造任务。

3、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追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如今,漫步西峡街头,不论早晚,不论季节,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跳舞的、练剑的随处可见。在广大农村,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也是接连不断,极大地丰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县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基本实现了年年有比赛、季季有高潮、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安排、天天都不闲。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张仲景国际医药节大型开幕式文艺晚会、南阳第六届戏剧大赛、全县农民职工秧歌大赛、全县文艺汇演、全县首届“豫西协和杯文艺大赛、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世界比基尼皇后单项决赛等上百项大型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4、文艺创作硕果累累。近年来,西峡作者共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3000多篇(件),获国家级奖励60多项,省级奖励200多项,市级奖励300多项。其中,三弦书《夕阳情》获国家群星奖铜奖,小品《今天中午吃什么》获中国曹禺戏剧奖,数来宝《万物告状》获全国快板书大赛三等奖等。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先后有40多部作品获中央、省、市入选作品奖,已连续八届荣获南阳市委宣传部组织奖,这在全市是独一无二的。

5、特色文化争奇斗妍。西峡县的特色文化在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培育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桑坪镇、城关镇的狮子舞以高难度技巧而著称,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国家卷,多次组团参加上级组织的舞狮大赛。西坪镇、米坪镇、寨根乡的民间舞蹈《踩云舞》、《天彩楼》、《滚档子》等多次参加省、市各类文艺演出并获奖。丁河镇的民间艺术高抬、军马河乡长探河村的业余剧团等地方特色浓郁,多次被省、市、中央新闻媒体报道。

6、文化市场繁荣有序。西峡每年都要严格按照市、县两级的部署,配合中心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打击力度,不失时机地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网吧整治等专项斗争,下功夫解决管理中的热难点问题。仅2008年,全县就组织大型集中检查4次,开展专项整顿6次,出动检查人员625人次,收缴各类非法音像制品186本,有害卡通、盗版书刊、口袋本124本,取缔图书游商2家,处罚违规经营12家。人民群众对市场的繁荣、净化、健康表示满意。西峡连年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单位。

7、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峡文化产业从无到有,有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走在全市的前列。恐龙遗迹园被命名为全省文化产业先进企业,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被确定为全市五大文化品牌,老界岭滑雪场填补了我省冬季旅游空白,重阳文化、哪吒文化、老子文化等开发成效显著,西峡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全市文化产业先进单位。

8、上级殊荣接连不断。丹水镇、陈阳乡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西坪镇、太平镇被命名为“市级文化建设先进乡镇”,军马河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戏曲艺术之乡”,西坪镇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乡镇。西峡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县”,南阳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予以表彰。

9、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领先,村级覆盖面达100%,自然村覆盖面达98%

二、主要做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西峡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主抓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强化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指出,乡镇党政一把手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主管文化工作的副职领导、文化中心主任是这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西峡县历届县领导都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多次深入到文化系统调研,每年都要召开一次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县文化局、剧管会的办公楼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县委、县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励、新闻作品奖励的有关规定,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西峡县还把文化工作纳入县乡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各级领导小组对当年的文化建设工作于年初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级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责任书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开展工作。

2、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西峡县下决心改变全县文化基础建设的落后状况,对公益文化事业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03年,县财政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数一数二的会议文化中心;2004年,又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时代文化广场;2005年以来,投资1000多万元对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进行改造升级;投资600多万元对全县乡镇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进行改造和新建等。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县乡财政投入公益事业的资金达1亿多元,累计建成各类文化建筑40余座。目前,县乡村文化设施都比较齐全,档次明显提高。对一些非公益型的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谁投资、谁受益的倾斜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社会投入文化产业资金近10亿元。

3、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出路。西峡县在这方面作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如对文化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文化专业管理人员通过考试、考核、考评等程序,择优上岗,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用人机制;在工作中建立责任约束机制,下达目标任务,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县戏剧团、说唱团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一度陷入困境,几近散摊子。近年来,县里把两团合并成立县艺术团,在县财政每年补贴50万元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面向市场,在市场的竞争中增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专业团体内部改革工资制度和分配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等。

4、壮大队伍,提升素质。西峡县抓住乡镇机构改革的机遇,壮大文化队伍。机构改革前,全县共有乡镇文化专干23人,改革后为53人,是以前的2.3倍多,而且45岁以上仅6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同志走上了文化工作岗位。对这批年轻同志,经常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组织他们学习、了解、掌握每个时期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使其深入经济建设第一线,把握时代主旋律,反映人民的心声;通过选派到乡镇或企业挂职锻炼,或组织到基层搞调查研究等途径,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和创作源泉;组织协调以老带新,交流工作经验,培养出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文化工作者队伍;组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轮岗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队伍素质。

三、存在不足

西峡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与争创国家级文化建设先进县的奋斗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目前,西峡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发展资金缺乏。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县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额每年都在上升。但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中央提出的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的增长速度要不低于当地财政的增长速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西峡县深处内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对外招商引资也比较困难。因此,文化投入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西峡县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西峡县投巨资建成了全市一流的会议文化中心、全省一流的时代广场,改造建成了数十家较高标准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文化大院,可以说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相当薄弱。全县19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除丹水、寨根、石界河三个乡镇有独立的站舍外,其余都设在乡镇政府院内,而绝大部分的村级文化大院也都是设在村部所在地。

3、文化队伍人才断档,流失现象严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文化战线一批专业人才已经退休或面临退休,而年轻的一代又不能很快成长起来,导致队伍老化,青黄不接。如文化局的曹刚林同志今年已经60多岁,早已到了该退下来享享清闲的时候了,可是由于西峡文化工作的需要,他仍战斗在文化工作的第一线。西峡县“五个一工程”之所以能连续九届蝉联全市组织工作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届届都有曹刚林同志的歌曲入选。试想,如果他真的退了下来,西峡县的歌曲创作就会出现一个断档。再如,文化局的何中兴同志,一直是西峡县戏剧、广播剧创作方面的权威,在前几届全市“五个一工程”工作中,西峡县的广播剧、戏剧多次在全省、全市获奖,可是中兴自退休后,西峡县这方面就出现了断档,这一形势对西峡县文化建设是很不利的。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1)对文化产业认识不足,没有把文化产业列入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少,对存在的问题解决不到位。这一点原因不在基层,主要是县里没有把这方面工作做好。由于我们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没有把文化真正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因此,至今全县对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规划。(2)文化旅游业没有整体启动。虽然近年来西峡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甚至在全省一枝独秀。但所有景区文化品位还不是很高,真正像恐龙遗迹园这样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少之又少。西峡县有许多人文旅游文化资源,如白羽城、别公堰、哪吒文化、重阳文化、佛教文化、老子文化、地质文化以及一些名人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这些“富矿”还没有给西峡县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3)与旅游相配套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基本是一个空白;(4)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至今没有建立。

四、有益启示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首先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个越来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县的实践证明,基层文化建设,如果能得到本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把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就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反之,如果有些地方领导把文化工作看成是可有可无,把搞文化看成是赔钱买卖,那么这里的文化建设就没有位置,群众文化活动就会一潭死水,封建迷信、聚众赌博,寻衅滋事的事情就会屡禁不止。现在,有极个别的地方领导,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他们认识不到文化也是生产力,不仅对文化建设不重视,对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也不予支持,以怕出事,求稳定为理由给予限制,使这里的文化建设成为空白。这样的领导决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起码说不是一个好领导。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紧密相结合。先进的生产力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景,并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文化。同时,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发展速度的最基本要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发展速度,而且决定着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西峡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工业经济、农业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齐头并进,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有了比较发达的经济,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有了农民收入的巨大增长,所以,才使得政府、集体,包括农民个人有了比较充裕的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近年来,西峡县每年都有数百万元投入到文化建设上。其中,政府投入占到80%以上,不能说不是全县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以国办为主,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文化事业是一项服务人民大众的事业,因此,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文化事业以国办为主体,这样才能把握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国家的财力、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鼓励集体、个人和社会方面的力量来资助、兴办农村文化事业。集体、个人、社会力量办文化是对国办文化的必要的补充,这样才能“百花齐放都是春”。近年来,西峡县在强化政府投资办文化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对集体、个人、社会力量办文化进行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从而使全县文化事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如全省文化产业先进企业----西峡县恐龙遗迹园、全省唯一冬季旅游项目---西峡县老界岭滑雪场、重阳文化开发、哪吒文化开发等等,都是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目前,全县共有网吧28家,音像零售、出租门市35家,印刷企业10家,文化服务门市36家,综合娱乐场2家,打字复印门市41家,图书经营门店21家,专业剧团1家。另有私人文化乐队、秧歌队、舞狮队、高翘队、锣鼓队等文化组织300余个,人员4000多人。以宛西制药、五交化、电业局等为龙头的企业文化,以各中小学校为龙头的校园文化,以人劳局、老干局等为龙头的机关文化红红火火。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人才保障。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我们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宣传文化单位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继续推进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要充分发挥县文化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培训功能,在搞好县内文化骨干培训的基础上,也要选拔一批专业人才和好苗子到大中专院校进行深造。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关心文化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营造一种做文化人光荣,做文化工作光荣的良好氛围,从而把更多的人才吸引到文化工作上来,使之愿意并乐于献身文化工作事业,推动文化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多深入基层、多体验生活、多生产优秀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产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直接载体和物化形态,它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多出优秀精神产品。只有多出精品力作,才能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西峡正是由于有了乔典运、刘道秉、何中兴、曹刚林、王俊义、韩向阳、李雪峰等一批文化知名人士,所以才有了能在全国全省获奖的小说《满票》、《问天》,曲艺《说法》、《算卦》,戏剧《清明》、《阎家滩》,小品《拔牙》、《三个和尚的故事》,广播剧《喜丧》、《第三个证明》,诗歌《中国的微笑》等。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为全面建设小康西峡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刊登于《西峡党史》2009年第8期)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是第 位访客!
 
西峡党史微信公众号
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 1024*768为最佳显示效果
主办单位:中共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   豫ICP备06015947号
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县行政服务中心309室  电话:0377-60109737  Email:xixiadys@163.com